肚子老是脹氣,人家說放屁是好事?大便每天兩三次是正常的嗎?
以前老人家說,放屁打嗝是好事,表示你會通,真的是這樣嗎?每天大便身體才會好,但是每天大好幾次就更好嗎?
便秘不好,那麼大便稀軟好嗎?吃飽飯會肚子脹脹的,應該正常吧!因為吃飽飽的不是嗎?
在釐清這些胃腸健康盲點之前,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胃腸到底是什麼樣的器官,或許你會覺得這個問題很好笑,胃腸就是用來消化食物,不就是吸收營養供人體使用,然而,你是否有經驗過,當你壓力大時,消化機能就變差了,有些人一緊張就胃痛,有的人壓力大緊張就拉肚子,還有胃酸逆流的問題等,好像都跟情緒有關,消化器官怎麼會跟情緒扯上關係?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報告發現,胃腸道裡面其實擁有與大腦神經系統類似的神經傳導物接受體,這些接受體接收到神經傳導物後,在胃腸執行的工作,當然與大腦不同,但這些出現在胃腸的神經傳導物其實與出現在大腦的完全一樣,例如與帕金森氏症有關的多巴胺(dopamine)的接受體,就出現在胃部底端,消化系統分泌的多巴胺與帕金氏症無關,但其接受體控制胃的蠕動,有些人一緊張或情緒一激動就會想吐,這也是因為人在情緒興奮時,神經傳導物不只在腦部作用,同時在胃部也會增加分泌量,這會降低胃蠕動及延長胃出空的時間,因此造成噁心嘔吐感。另外,與情緒息息相關的血清素(serotonin),又稱為快樂荷爾蒙,血清素是控制小腸蠕動的主要神經傳導物之一,當情緒變化時,腦部的血清素分泌也會有變化,小腸裡面的血清素分泌也會隨之變化,因此才會有的人,壓力一大就想上廁所,或者是便秘,情緒的改變或是壓力也會明顯的改變消化道的功能,因此胃腸又被稱為人類的第二個腦。情緒會影響消化功能,相對的消化機能其實也會影響情緒及體力,這些原本應該達到平衡的狀況,如何變得失控,腸道中的菌叢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胃腸舒不舒暢其實就隱藏著有趣的健康密碼。
胃腸脹氣,打嗝放屁是正常的嗎?
腸胃道裡面,有了氣體,如果是在靠兩端的部分,經常不是打嗝就是放屁,如果在胃腸內產生較大量的氣體,就會變成是脹氣,腸胃道中的氣體是怎麼產生的呢?功能正常的腸胃道氣體的來源,主要就是我們吃東西時夾帶進入的,例如進食的時候談話或是吃太快會夾進很多氣體,通常這種氣體都會介由打嗝將氣體送出,除了進食夾帶的氣體外,腸胃道的其他氣體產生,就是屬於不正常的氣體,也就是由細菌或酵母菌發酵所產生的,正常對人體有益的細菌是不會有產氣問題的,因此經常腹脹及放屁都是腸胃道菌叢不平衡的象徵。
腸胃道菌叢為什麼會不平衡?
造成腸胃道菌叢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有三個,第一,身體本身無法分泌足夠的酵素來消化某些特定的營養素,尤其一些醣類(碳水化合物,例如牛奶中的乳糖(lactose),番薯及豆子裡面的阿法半乳糖(Alpha-galactoside),這些原本應該在小腸前半段就要被消化的成分,由於消化酵素的不足,就會讓這些無法被分解消化的醣保留到菌叢比較密集的小腸的後半段及直腸,這些菌叢會開始分解這些無法被消化的糖分,進而造成脹氣腹痛。
酵素缺乏很多是因為家族基因造成的,乳糖酵素可以透過小量服用乳糖或是參合纖維素,讓乳糖停留在腸胃道時間變長,延長與酵素接觸的時間,再慢慢將分量增加的方式來改善耐受度,然而,最好的方式就避免使用或是在吃這些食物之前的15分鐘,先服用含有可以幫助消化這些糖分的酵素,例如lactase(乳糖酵素)及alpha galactosidase。由於這些糖分對某些人來說,屬於不容易消化的食物,但卻是一些產氣菌的糧食,經常食用,會讓腸道中這些原本長不太出來的產氣菌越加壯大,造成腸道菌叢不平衡,也會產生慢性發炎問題,造成腸黏膜的通透性增加,進而讓食物中的過敏原容易進入血液中,引發過敏反應。
第二個造成脹氣的主要原因是胃酸分泌不足,老人或是服用正子幫浦抑制劑(PPI)的患者,由於胃酸分泌減少,讓原本pH值為1-2(強酸)的胃酸,上升到超過4(弱酸),當胃部環境pH值大於4,超過一半飲食中所夾帶的細菌無論好壞的都無法被殺死,於是原本菌叢稀少的小腸前半段就會繁殖過多的細菌,食物在小腸前半段尚未被完全消化分解,遇到了高濃度的菌叢,便會被細菌拿去分解,造成不正常的發酵反應,這些不正常增生的細菌還會奪取人體所需的營養素,造成營養不良,不斷壯大的菌叢,由於含有大量的致病菌,有些會分泌影響神經的毒素,造成腸道蠕動不正常,有些會過度蠕動,造成頻繁及稀軟不成形又夾帶氣體的糞便,有些則是相反的,因為神經毒素的作用,阻斷了腸胃道正常神經傳導物接受體的作用,於是腸道蠕動不正常,造成便秘,或者是頻繁排便與便秘交替發生,這就是俗稱的腸激燥症(IBS),然而引發這個症狀的真正原因,其實是小腸菌叢過度增生(Small Intestine Bacterial Overgrowth=SIBO)。SIBO的發生原因很多,胃酸分泌不足或使用PPI只是其中的一個成因,過去認為與壓力有關的腸激燥症(IBS),也被證實84%的患者是由SIBO的問題所造成,IBS只是一群症狀的統稱。
第三個造成脹氣的原因則是小腸菌叢的不平衡,造成這個問題絕大多數導因於口服抗生素的使用,這與SIBO多半發生在小腸前半段是不相同的,小腸菌叢的不平衡多半發生在後半段,小腸內有好菌也有壞菌,人體不會因為少數的壞菌而生病,就好像一個國家裡面有好人也有壞人一樣,好人比壞人多很多時則還是國泰民安。
好菌不會發酵食物,產氣造成不適,還可以分泌一些人體缺乏的酵素來幫忙分解一些較難消化的營養素,好菌還會分泌營養素例如維生素K,新生兒因為體內還沒有足夠的好菌,有時候會出現維生素K缺乏的出血問題,因此有的醫生主張初生嬰兒應該要打一針維生素K,可見好菌有多重要。
當腸胃道的環境失衡了,就像一個國家產生動亂一樣,壞人越來越多,好人被殺害或壓抑無法發揮影響力,結果整個國家整天都在內亂,外患也會隨之而來,腸胃道的環境與這個自然現象是一樣的。
當好菌勢微,壞菌的比例就會相對提高,小腸菌叢不平衡一般發生在小腸的後半段及直腸部分,壞菌中還會含有一般在正常人體內長不多的酵母菌(念珠菌),不止會造成異常發酵的問題,也會如SIBO患者一樣,因為壞菌分泌出的神經毒素來影響胃腸蠕動及排便的習慣,造成大便稀軟或便秘,小腸菌叢不平衡造成的腸道念珠菌增生,也會提高女性陰道念珠菌交叉感染的機會,因此會有白色乳酪狀分泌物及瘙癢問題,大多數有這樣問題的女性患者,胃腸機能也會有問題,當胃腸問題照顧好了,惱人而經常復發的念珠菌感染問題也會隨之而解,胃腸問題不改善,光是局部治療,還是會不斷的再犯。
胃腸脹氣需不需要治療?
胃腸脹氣是不是病?有些人覺得吃飽了脹氣是正常的,反正幾個小時後就會自然消失,幹嘛這麼緊張,忍耐一下就好了,有些人會覺得脹痛難耐,有些人會覺得悶悶不舒服而整天鬱鬱寡歡,這算不算是病?大部分的家庭醫生不會認為這是需要治療的病,頂多建議病人吃吃優格。
脹氣本身不是一種病,但卻是一種由不同可能的病症所引發的“症狀”,經常脹氣是一種警訊,也是需要治療的,吃優格的確有助於平衡菌叢,然而,卻不一定適合所有的人,對於部分SIBO的患者,或是奶蛋白敏感的人,還可能惡化病情,有胃腸脹氣,首先要先釐清原因,實驗室檢測是比較客觀及精確的方式,檢測小腸細菌過渡增生(SIBO)是採用讓病人飲用人體不能吸收的糖,故意讓小腸的細菌來發酵這些糖,如果小腸前半段有比較多的細菌,就會產出過量的各種氣體,主要是氫氣,甲烷及硫化氫,根據監測的結果來決定使用不同的治療方案,例如使用處方抗生素或是天然抗菌草藥(目前臨床研究發現,對於產氫氣菌滋生患者,有些天然本草的殺菌效果是與處方抗生素相當,甚至更有效)。很可惜的是,SIBO的檢查是健保不給付的,就以我個人看診來說,如果病人對於檢查的費用有所遲疑時,可先以臨床症狀的判別來做嘗試性治療,如果症狀沒有改善再做檢測,這時醫生的臨床判讀經驗,就很重要了,不過對於症狀嚴重且已為時長久的病患,實驗室檢測確定增生的菌種,再投于正確的治療,才是有效杜絕SIBO的策略。
小腸菌叢不平衡及念珠菌過度滋長也是可以透過症狀來做辯證,念珠酵母菌抗體檢查可以更進一步確認問題,補充高劑量(每天至少補充五百億到一千億)的活益菌可以有效地改善問題,但是對於小腸細菌過度增生(SIBO)的患者不一定可以使用活益菌,無論哪種原因造成的脹氣問題,復發率都很高,除了積極尋求治療以外,飲食的調整格外重要,小腸菌叢增生(SIBO)患者需要避免攝取容易被細菌截取的多醣類,即使是寡糖這種水溶性纖維素也必須避免,小腸菌叢不平衡及念珠菌過度滋長則可補充寡糖及纖維素,但要絕對的避免甜食及高加工的澱粉類食物,如白飯白麵包及白麵條等,兩種脹氣問題的飲食模式是完全不一樣的,因此正確的診斷是很重要的,SIBO需要比較積極的治療方式,一般療程為一到兩個月,小腸菌叢不平衡及念珠菌過度滋長則需要至少四個月的治療時間,療程結束後還要堅守正確的飲食原則,才能避免再犯。
脹氣本身不是病,但是藏在背後的問題,卻是萬病之源,不只是胃腸本身的不適,目前醫學研究更發現,小腸中的菌叢種類與許多慢性病有關,包括糖尿病,肥胖,精神性疾病,失眠,牙周病,荷爾蒙不平衡,憂鬱症,慢性疲勞症候群,自體免疫性疾病等,如果經常有脹氣問題,千萬不要輕忽。
p.s. 陳思廷醫師是治療胃腸疾病的專家,透過詳細的檢查及高科技的腸胃菌叢分析,能夠徹底找出你的問題,加以對症下藥,讓胃腸功能徹底康復,而不只是在肚子不舒服或胃痛難耐時,就吃個藥緩解了事,這種粉飾太平治標不治本的治療方式,不只問題不斷復發惡化,還會連帶造成許多身心健康問題,西醫對於無論是怎樣的胃腸問題,最喜歡處方的中子幫浦抑制劑(PPI),不只不具治療效果,還是造成消化功能不正常,小腸菌叢不平衡的最大罪魁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