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醫師的部落格

我們都知道腸道內駐著很多細菌,這些細菌有好的也有不好的,當好菌主宰著腸道生態時,腸胃道功能才會正常,大家都知道好壞菌的種類及數量決定腸胃道的健康,然而細菌的分佈狀況則是另一個決定腸胃道健康的重要關鍵, 當細菌過度生長於小腸內,無論滋生的好菌還是壞菌,都可能是萬病之源。

前面有提到小腸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及迴腸,如果分成兩段,前半段包含十二指腸與空腸,後半段則是迴腸,一般前半段的小腸乳糜每毫升(ml)約含有不超過一千個細菌,如果每毫升超過十萬個細菌則被定義為小腸細菌過肚滋長(SIBO)。

 不光是多少或好壞的問題,長在哪裡更是重點?

胃酸的pH值只有1-2,為高濃度強酸,可以把吃進去食物中超過九成以上的細菌給殺死,因此通過胃部到達小腸前半部所剩下來的生菌數是很低的。到了小腸的後半段,細菌數則會慢慢增加。到了大腸以後,菌數則會大幅提高,直腸與外界是相通的,因此含菌數又更高。

因為我們吃進去的營養素主要是在小腸的前半段與酵素消化分解及吸收,因此過度滋生的細菌,無論是好菌還是壞菌,都會跟人體搶食這些營養素,對於還沒有充分分解或已分解的糖分會產生發酵反應,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在吃完東西後就會腹脹一兩小時才會透過打嗝或放屁緩解的原因。健康的人,小腸是沒什麼細菌的,營養素可以被人體充分的吸收,所以也較不會有發酵產氣的問題。

小腸的後段接近大腸的地方,細菌數會慢慢的提高,由於大部分的營養素,尤其是碳水化合物(醣),都已經被分解及吸收,因此漸漸增加的細菌也不會那麼容易產生發酵反應,到了大腸,該被吸收的營養素都已經被吸收了,此刻,高濃度的細菌,就不再對胃腸道有威脅,反而會與水溶性纖維素產生發酵反應,製造出大腸所需要的短鏈必需脂肪酸,活益菌一般不會在小腸內佇足,不過,SIBO的患者由於腸部活動的不正常,會讓無論是好的或壞的菌都在小腸內的任何段落落腳繁殖,小腸的環境pH值偏鹼性,其實是比較不適合嗜酸性的活益菌滋長的,因此在小腸段快速繁殖的細菌,多半是會造成過度發酵或是分泌神經毒素的壞菌。

小腸細菌為什麼會過度滋長(SIBO)?(SIBO是怎麼來的)

小腸細菌主要有兩個來源,一個是來自沒有被胃酸充分殺菌的食物乳糜,這種狀況會造成小腸“前段”的細菌增生;另一個則是由直腸經由大腸逆流回滲。小腸與大腸交界處有一個單向的括約肌,能夠防止大腸內容物逆流,這就跟胃與食道間有一個防止胃酸逆流的括約肌是一樣的道理,因為括約肌無法完全的緊閉,導致大腸中的細菌回灌到小腸中,造成小腸後段的細菌增生。

除了這兩個外來細菌的來源外,不健康的小腸環境也可能是導致細菌增生的原因,怎麼說呢?首先,糖解酵素缺乏的人及喜歡高碳水化合物或甜食的人,都會提供小腸一個容易滋長細菌的環境,當人體缺乏將大分子的醣分解成小分子的單糖時,這些大分子的醣便“無法”穿過縝密而具有過濾功能的腸壁,然後進入絨毛內的微血管被人體吸收,這些無法被吸收的大分子醣就會成為小腸內細菌的絕佳養分。

另一種狀況則是喜歡甜食及高碳水化合物的人,糖分即使可以被分解,但因為吃太多了,體內的酵素系統來不及作業,加上糖分是細菌的直接營養素,所以細菌就有機可乘,造成增生問題,因此攝取太多糖分,不只養胖了自己,也養肥了小腸內的細菌, 這些都是屬於慢性產生小腸細菌增生的原因。

SIBO也可能與自體免疫有關,這種狀況通常是在一場腸胃炎發生之後,尤其是到異地去旅遊,所謂的水土不服後,從此胃腸功能就變得不對勁,即使吃了腸胃炎的藥把急性症狀給緩解了,最明顯的是排便習慣的改變,這是因為造成腸胃炎的微生物感染後,即使微生物已經不存在,但是這些微生物會啟動免疫系統開始攻擊宿主腸道的神經系統,尤其是具有清道夫功能的位移運動複合系統(Migrating Motor Complex=MMC),於是原本透過清道夫運動可以被清理掉的細菌,就會在小腸駐紮下來,如果外加宿主提供了適合他們生長的環境,這些細菌就會開始破壞腸道功能的正常運作。

壓力大也可能讓細菌長錯地方

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的失衡,又稱為自主神經失調的患者,往往導因於抗壓力不足或是無法避免的長期處於高壓力的生活型態下,導致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相對的副交感神經則會被抑制,我們的消化系統的功能,包括胰臟分泌酵素的功能、前面提到位移運動複合系統的正常運作、胃腸黏膜細胞的正常運作等,全部都是由交感神經所控制,當人處於壓力狀態,交感神經被過度活躍後,副交感神經便無法發揮正常功能,於是這些由副交感神經控制的消化系統功能便會被抑制,因為消化酵素分泌、胃腸運動的不正常,導致消化功能下降,同時MMC的運作也無法正常運作,於是小腸內的細菌無法被有效的清除,於是便會在小腸中駐足滋生。

除了以上這些常見的原因以外,引發小腸細菌增生的原因還有很多,例如肝硬化的患者,洗腎患者,糖尿病患者等,因為體內酸鹼度的改變,消化液分泌的不正常,以及腸胃神經系統的受損等,造成腸胃運動的不正常,導致留滯在小腸的食物時間過長,也是造成細菌增生的原因之一,因為小腸增生的細菌(SIBO)所分泌的神經毒素也會回頭來破壞胃腸道的運動,尤其是位移運動複合系統(Migrating Motor Complex)的功能缺損,然後惡性循環的導致更多細菌留滯在小腸內,無法被移動而清除,同時更加惡化SIBO的病情。

BOX

胃酸會不會把補充進去的活益菌給殺死?

答案是「可能」會的,有些活益菌會被放進腸溶膠囊中,避免被胃酸破壞,有些廠商會製作成晶球概念,其實就微小腸溶錠的觀念,然而,源自於人類體內的活益菌,其實是耐胃酸的,因此不需要這樣的保護,要確保你吃進去的活益菌能夠活著的到達大腸部分,研發活益菌公司必須提出通過耐胃酸(強酸)以及膽汁(鹼性)的存活測試結果,這樣的活益菌產品就不需要腸溶膠囊或是晶球保護,耐酸耐膽汁的活益菌有什麼好處呢?中國人都有共食的習慣,因此很容易會被幽門桿菌感染。幽門桿菌感染與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及胰臟炎有著密切的關係,很多活益菌都具有抑制幽門桿菌滋長的功能,讓晶球或是腸溶膠囊將活益菌包覆,活益菌無法在胃部崩解釋出,因此而失去這個保護胃部健康的優勢,加拿大健康局有嚴格規定,在加拿大合法上市,另有自然健康產品字號NPN的活益菌產品,一定要能夠通過耐胃酸及膽鹼測試的菌種。

你有吃宵夜的習慣嗎?還是你習慣晚晚吃飯,然後早餐又早早吃?一份針對2413名年齡介於27-70曾罹患乳癌但沒有糖尿病的的女性患者所做,為期12年又兩個月的追蹤研究發現,晚間斷食(fasting) 少於13小時具有乳癌病史的女性,乳癌復發率會提高許多,晚間斷食指的是吃完晚上最後一餐及任何食物後到早上吃早餐之間的時間,例如晚上吃完晚餐(包括水果甜點等)是八點,那麼到早上八點吃早餐就是12小時的「晚間斷食」。研究同時發現,參與研究的女性,晚間斷食超過13小時的,擁有比較足及良好的睡眠,同時三個月平均血糖(HA1c)也比較低。

乳癌細胞具有比一般細胞更高密度的胰島素接受體,當我們吃飯的時候或是飲食當中有比較多的碳水化合物時,就會促進胰島素的分泌,胰島素雖然可以幫助血糖的代謝,但是本身也是一種促發炎因子,過猶不及都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喜歡吃高碳水化合物食物,甚至是甜食的人,胰臟的貝它細胞長期的被刺激分泌比一般人多的胰島素,這樣的狀態對於罹患或曾經罹患乳癌的患者,都可能是一項促進惡化或再復發的危險因子。

另外,人體細胞因為長期的接受比一般人多的胰島素,於是細胞胰島素的敏感度就會下降,也就是會比一般正常人需要更多的胰島素,才能達成類的正常代謝,維持血糖的正常,長期的這種現象,則會使胰臟的負擔增加,進而造成分泌胰島素的細胞漸漸因為過度運作而老化的比較快,能分泌胰島素的能力也會下降,因為胰島素的分泌不足,加上細胞需要比一般人需要更多的胰島素才能正常代謝糖分,血糖的維持也變得越來越困難,於是糖尿病也就悄悄的來報到了。

除了糖尿病問題外,回到乳癌患者的主題,乳癌細胞擁有比一般細胞更多的胰島素接受體,乳癌患者如果本身分泌胰島素比較多時,同時也會促進乳癌細胞的成長,這篇發表在2016年八月份的美國醫學癌症研究期刊(JAMA Oncol.),關於延長夜間斷食時間有助於乳癌癒後以及降低復發率的研究報告,隱藏在背後更重要的事,可能是延長空腹時間能有效降低三個月的平均血糖(HA1c)以及良好足的睡眠對於癌症癒後治療的重要性。

原文研究報告: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7032109

你聽過更年期,也知道更年期是女人一生當中,除了懷孕以外,身體的另一個大挑戰,朝熱、心悸、失眠、脾氣不佳、皮膚鬆等,隨之而來的還有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動脈硬化、痛風、骨質酥鬆症、乳癌等的風險。其實這些健康問題並非是更年期以後才發生的,所有的這些症狀以及疾病風險卻是起始於「環更年期」。

環更年期顧名思義就是環繞在更年期附近的時間,也就是即將進入更年期之前的一段時期到正式進入更年期後的數年間,這段時間的長短因人而異,有的人可以長達10年以上,有的人則只有四五年的時間,年過了四十,很多女人都會開始經歷到,經期與經期之間的時間距離越來越短,由本來28-30天,慢慢變成26-27天,然後2523天甚至更短,偶爾會有經期延後超過40-45,很多人會經歷到經血量比以前還要多,體力越來越不好,有時候晚上或是經期前到經期間會出現潮熱等問題,因為月經的頻率增加,出血量又比較大,也是女性造成缺鐵性貧血的高峰期。

環更年期的種種症狀主要來自女性荷爾蒙以及其他分泌系統的平衡生變化,女性荷爾蒙主要有兩種:一種為雌激素(Estrogen),另一種為黃體激素(progesterone), 這兩種激素不只是相輔相成,卻也互相制衡。女性的月經週期主要就是由這兩種荷爾蒙的和諧消長所生的。

女性正常的月經週期為28天一個循環,在第14天,週期最中間的時候,就是排卵期,月經來潮的第一天到排卵期之間,我們稱之為「濾泡期」,雌激素是濾泡期的主角,雌激素濃度會在月經週期的第一天開始緩緩地提高,在排卵期前達最高峰,雌激素主要在增加子宮「肌膜」的厚度,也是在為如果懷孕時,受精卵著床後的哺育環境做準備,同時也是月經來潮時,經血量多寡決定的關鍵。

另一個女性荷爾蒙為黃體素,則是在排卵期後,也就是女性週期後半段的主角,因此這段時期我們稱它為黃體期,黃體素與雌激素之間具有制衡作用,排卵期前,雌激素會達到最高點,然後瞬間下降引導排卵,排卵後就好像接力賽一樣,會把棒子交給黃體素,雌激素降到相對低點,黃體素則接力的會慢慢地提高,黃體素在這個階段的主要功能是在增加子宮的「黏膜」厚度,在懷孕初期,扮演穩定受精卵著床的角色,黃體素不足容易造成流問題。

隨著年齡的增加,女性荷爾蒙會慢慢下調,不過這兩種荷爾蒙的下降比例及曲線,並不是平行同調的,在尚未停經前的環更年期,我們就以「前」更年期來稱呼好了,這段時間,雌激素與黃體素的「比例」會生明顯的變化,雌激素相對於黃體素會大幅的提高,有些人甚至會不規律地出現比年輕時還要高的的雌激素,因此很多前更年期的婦女會經驗到經血量變多,因為黃體素的相對下降,黃體期會縮短,所以月經週期會越來越短, 有些女性會透過分泌物的變化,或是基礎體溫的測試,來知道什麼時候是排卵期,前更年期的婦女就會發現,排卵期到月經來潮的時間越來越短,但是濾泡期的長短變化則是比較少,在臨床上就經常看到很多前更年期女性在排卵後34天,月經就來潮,整個週期只有19-21天,而且經血量多得嚇人,這個就是典型的「雌激素壓倒性過多」的現象,曾經讓這樣的病人在黃體期中間做抽血檢,果然雌激素的濃度大幅超標,黃體素卻是明顯不足,血鐵質很低。

什麼是雌激素壓倒性過多的問題

所有環更年期健康風險的根源就來自這個微妙的荷爾蒙變化,因為觀察到這樣的結果,於是很多醫生會視雌激素如豺狼,對於有婦癌家族遺傳史的病人,很多醫生會要求對不能碰雌激素,即使是富含植物性雌激素的食物,如黃豆類、紅圓子花萃取物、亞麻子仁等,都不能吃,其實這是不正確的,首先,我們要如何讓雌激素與黃體激素達到比較健康的平衡指數才是重點,另外,雌激素真的是罪魁禍首嗎?

其實,雌激素本身並不會提高癌症的罹患率,雌激素的代謝物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雌激素在肝臟主要有三種代謝物,如果我們來幫他們編個號,那就編為2-4-16-吧!這些號碼代表的是雌激素化學結構中,氧基的位置,其中4號跟16號代謝物與提高癌症罹患率有著密切的關係,2號則反而是具有保護作用的代謝物,一般的抽血檢,只能檢出雌激素的血中濃度,並不能看到這三種代謝物的比例,導致4-16-雌激素代謝物相對偏高的患者,如果雌激素濃度也偏高的話,罹患乳癌的的機會就會大幅提高,這些病人因為驗血結果顯示雌激素偏高,因此大部分的醫生就會把箭頭指向雌激素而非其代謝物,這其實是不盡正確的。

一般在評估雌激素代謝物對於癌症風險的威脅度時,2-16-代謝物的「比例」是第一個要觀察的重點;4號雌激素代謝物具有很強的致癌性,如果人體本身的甲基化生化反應能力強,4號雌激素代謝物會被快速的轉化為甲基化代謝物,甲基化的4號雌激素代謝物就不具致癌性,甲基化能力的強弱與先天體質(基因)有關,甲基化是人體生化反應中極為重要的一環,無論是分泌系統或是解毒代謝能力等,都與人體本身的甲基化能力息息相關,甲基化能力差的人,可以透過補充可以提供「甲基」根的營養素,如甲基化葉酸(5-MTHF, 不可以直接補充葉酸)、甲基化維生素B12以及甜菜鹼(Betaine) 來改善,不過劑量以及補充方式會因為個人基因不同而異,自行不當補充經常導致劑量不足或太高,不是無法達到效果,或者過量補充造成甲基化過度,反而導致失眠、緊張焦慮、自主神經失調等副作用,因此一定要由對這個領域有研究的自然醫學醫生來處方這些營養素,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為什麼會提高不好的雌激素代謝物的濃度?

這個問題可能是大多數人想要了解的,畢竟預防重於治療,首先,基因是一個因素,家族遺傳基因可能讓你導向4號的代謝物特別多,因為負責甲基化的基因造成突變,無法順利的將有毒代謝物轉化為無毒的代謝物,接下來就是環境因素了,重金屬、環境荷爾蒙是很重要的致癌因子,大部分的人多屬於後者,例如長期使用含化學香料的清潔劑、香水、室芳香劑、髮膠、指甲油等,長時間在加油站、半導體工廠、使用化學除草劑、農藥的農務工作等,這些都在在的提高有毒雌激素代謝物的濃度,吃進去的更是要小心,喜歡吃含汞量高的深海魚(鮪魚、旗魚等)、吃進鎘染的農作物、用塑膠袋裝熱食、使用含雙酚A的塑膠容器或罐頭、紙杯、免洗碗的膜、保麗龍等,毒素無所不在,這些都是讓雌激素代謝物導向不正常之路的因素。另外,長期的壓力、失眠也會是導致荷爾蒙代謝的不正常。

黃體素v.s. 雌激素

除了雌激素代謝物與婦癌的關係密切外,黃體素相對於雌激素的濃度也是婦癌風險的關鍵之一,當雌激素過高時,黃體素會相對的被抑制,或者當黃體素不足時,雌激素的分泌量則會提高。黃體素具有讓人放鬆的作用,黃體素的代謝物有利於幫助入睡,很多環更年期的症狀,都與黃體素不足有關,雌激素相對的會讓人焦慮失眠,出現經前症候群等,臨床醫學研究已經證實,在環更年期出現的乳癌,有大多數都與雌激素濃度過高有關,然而,臨床研究同時指出,黃體素高的環更年期婦女,罹患乳癌的比例大幅下降,然而,由大多數醫生所處方的合成黃體素(progestin),卻有相反的作用,如果你可以看得懂化學式,那麼你就會發現,合成黃體素根本不是黃體素,它只是會在人體與黃體素的接受體結合的一種化學物質,然後發揮部分黃體素的功能,但也會造成天然黃體素不會有的負面健康效應,對於預防乳癌不止是沒有效果,有些臨床數據甚至出現會提高乳癌的罹患率。然而,科學臨床研究發現,讓環更年期的婦女使用天然黃體素 ,卻可以有效的降低乳癌的風險,這與使用合成黃體素針對提高乳癌風險的研究,有著截然相反的結果。

我開始出現環更年期的症狀,我可以使用荷爾蒙補充劑嗎?

2007年,一份針對兩萬名左右的婦女所做的跨國性大型研究發現,荷爾蒙補充劑會提高婦癌、中風、心血管疾病等的風險後,醫學界不再樂於跟更年期婦女荷爾蒙的補充劑,但是又有多少醫生真的有認真的在看這份研究報告、分析瞭解造成這個與預期結果背離的背後,到底藏了什麼秘密,即使到了現在,出現更年期症狀嚴重的患者,醫生還是會處方「低劑量」「短時間」那個會造成提高婦癌以及中風風險的荷爾蒙製劑,然而提高癌症以及中風風險的陰影卻沒有因此而降低。

我有一個正為進入前更年期造成經血量暴增,以及週期短到只剩下19-21天而感到困擾不已的病人,她先去看了她的家庭醫生,家庭醫生跟她,她只能給她處方避孕藥來調整這個問題,但是我的這個病人有乳癌的家族史,於是這個醫生就告訴她,處方避孕藥的確會提高你罹患乳癌的風險,但是這就是我的治療方式,你來找我解決問題,我也清楚地告知你,這個治療方式的副作用,你可以選擇要不要接受治療,這個病人雖然領了處方簽,但是卻害怕得不敢吃藥,於是來找我,看我能不能幫她解決問題。

首先,我先幫她做荷爾蒙以及其代謝物的檢驗,結果發現她的雌激素超級高,黃體素則相對的很低,這個病人才43,我並不打算一開始就給她補充黃體素,我只是使用了可以提高黃體素分泌的草藥,外加可以降低雌激素濃度的補充劑(DIM),在週期不同的期間補充不同的機能性補充劑,結果才剛調理的第一個月,週期就恢復到28天。另外一個類似的案例,但她的年紀已經超過50好幾了,月經還是每個月都會來,只是時間都不一定,有時候40天,有時候18天,一開始很多,現在有時候很少,但偶爾會出現好像血崩一樣的出血量,結果驗血結果,果真雌激素爆表,黃體素非常的低,於是除了機能性的補充品以外,穿皮吸收及口福的天然黃體素處方對她來,就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著眼於天然生物基因核對荷爾蒙的研究(Bio-Identical Hormone),在這裡我就直接以“天然”來代替這一長串的字眼,不過這個「天然」與健康食品業經常在的,大豆異黃酮「天然」雌激素是不一樣的,大豆異黃與雌激素的結構類似,能與雌激素接受體微弱的結合,只能發揮部分雌激素的功能,有些人使用後,並不能感受其效果,這裡所提的天然生物基因核對荷爾蒙,其實是與人體荷爾蒙「完全」相同的結構,只要很低的劑量,就能發揮與本身分泌出的荷爾蒙一模一樣的效果,而且天然生物基因核對荷爾蒙是處方藥,並不是因為它冠上了天然,就可以自行購買,自行處方,天然生物基因核對荷爾蒙的使用劑量,需要醫生與病人之間密切的合作觀察,同時不斷的檢測體荷爾蒙的濃度及代謝物來調整劑量,環更年期因為荷爾蒙的變化無常,因此劑量也需要不斷的調整。

天然生物基因核對荷爾蒙不是只有女性荷爾蒙,甲狀腺素,雄性激素等,都已是現在補充荷爾蒙的另一個選擇,只是講到天然,就讓藥廠少了一些好處,所以大部分的健保給付的西醫都不會選擇這樣的荷爾蒙補充劑,天然生物基因核對荷爾蒙並不是完全沒有風險的,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機能漸漸老化放緩,分泌的賀爾蒙變少了,其實本身所需要的量也不再像年輕時那麼多,過多的補充,一樣會給身體帶來負擔,怎樣拿捏所需的劑量,則是每個醫生的本事了,病人的反應也會因人而異,這是需要醫生與病人密切合作的療程。

適當的補充天然生物基因核對荷爾蒙,已被證實不會提高癌症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同時具有延緩老化,甚至是具有預防癌症以及心血管疾病的功效,尤其對於環更年期女性的諸多情緒上的問題,焦慮、心悸、盜汗、朝熱、骨質酥鬆症、慢性肌痛症、失眠等,都能有效地獲得改善。

什麼樣的機能補充品可以讓雌激素導向好的代謝途徑,遠離乳癌風險?

環更年期的高乳癌發生率,並非一夕造成,如果你一直是經血偏多的人,那麼你很有可能是雌激素一直都處於領導地位的,這樣的體質,除了經血量多,容易出現經前症候群,也比較容易出現焦慮,肌肉酸痛等問題,機能性補充品I-3-C以及它的活性代謝物DIM,能提高2號雌激素代謝物相對於16號代謝物的濃度,DIM也會降低雌激素的分泌量,I-3-C廣泛的存在十字花科的植物,平時多吃花椰菜、青江菜、高麗菜,都可以自然地獲取I-3-C,但是要由天然植物中獲取治療劑量的I-3-C可能需要吃下很多十字花科的蔬菜才夠,對於有甲狀腺機能偏低的人,十字花科蔬菜含有降低甲狀腺素分泌的成分,不過煮熟後會大幅減少這些物質,DIMI-3-C的活性代謝物,生理活性比I-3-C還要強,有些研究發現I-3-C有可能會提高具毒性的4號雌激素代謝物的濃度,DIM則沒有這個顧慮,雖然多項實驗結果不一,我會比較建議以補充DIM來代替I-3-C。但是DIM會降低雌激素的濃度,對於雌激素低的人,使用劑量上則要特別注意。

對於4號代謝物高的人(必須透過檢才能確定),則需要補充可促進甲基化的營養素 ,對於一般人的保養,則可以選擇含較低劑量的甲基化葉酸(5-MTHF)B12(methylcobalamine) 的綜合維他命或是B群來保養,如為乳癌高危險群,例如有家族史、沒有懷孕或哺乳過的環更年期婦女、長期暴露在高環境荷爾蒙或毒素環境工作的人(清潔工、加油站工作人員等),最好能定期接受檢後,決定補充的劑量,以降低罹癌的風險。

另外,Chaste tree berry貞節莓萃取物 ,對於荷爾蒙的調整,具有很明顯的作用,多項研究發現貞節莓萃取物會明顯的影響泌乳激素的濃度,有趣的是高濃度與低濃度使用時,作用會剛好相反,貞節莓萃取物主要作用在腦下垂體的荷爾蒙系統,會影響黃體素的濃度,高劑量使用時會提高黃體素的濃度,然而,如前所述,黃體素應該只有在黃體期時才會提高的,因此貞節莓萃取物萃取物並不適合天天補充,應該隨著女性週期的曲線,在黃體期的時候補充就好,天天補充貞節莓萃取物有可能造成月經週期的混亂,如果不知確切的使用方式,又不確定本身是否有黃體素過低的問題,一定要與你的自然醫學醫生討論後,給予正確的劑量與使用方式,這樣補充起來才不會出現反效果。

另外,環更年期的婦女,如果經血量多,不要忘了追蹤血鐵濃度,如出現缺鐵性貧血,補充吸收率較高的胺基酸螯合鐵,可以有效的提高血鐵濃度,同時降低補鐵所帶來的胃腸道副作用。

除了雌激素外,另一個分泌系統-甲狀腺,也很容易在這個階段出現疲弱現象,一般醫生會先給你測TSH促甲狀腺激素,雖然TSH要超過4.3才會被考慮是低下(各個檢驗所或醫療體系的標準不一,有的是55.5),然而當TSH高於2時,有些人就會開始出現容易疲勞、體力差、容易掉頭髮、體重容易增加的問題,如果高於3,一般這些症狀都會比較明顯,要保持好活力,TSH濃度最好能保持在不超過2.2,這不是病理問題,卻是亞健康標準,要避免甲狀腺機能降低,必須要先調理好壓力指數,壓力增加時,甲狀腺機能會降低,環更年期婦女的荷爾蒙不平衡問題,會連帶的造成甲狀腺機能的疲軟,適當的運動、減少飲食中的澱粉攝取量、提高蛋白質攝取量,可以改善這個問題,黃豆跟十字花科一樣,含有抗甲狀腺素元素,不若十字花科,加熱煮熟的黃豆一樣含有這些元素,因此如有甲狀腺疲弱問題,不宜攝取過多黃豆製品,十字花科蔬菜一定要煮熟了才能吃。

荷爾蒙問題是錯綜複雜環環相扣的,並不是能完全靠自我保健,就能獲得平衡,有時候潛在的問題在人體深處緩緩地作怪,自己也不會感受到,很多乳癌病人其實原本看來都是健健康康的,並不是每一個都具有雌激素壓倒性過高的問題,在我身邊就一個個案,平時身體強壯,長期在販售油炸食品的廚房工作,也在兼差做清潔工,年輕時月經週期都很平順,也沒有經血過多的問題,也沒有家族史,前更年期時,也沒有出現經血量過多的現象,反倒是越來越少,然後就停經了,停經後也沒有出現更年期症狀,停經後三年在乳房攝影檢時發現腫瘤,經過切片檢確診為雌激素敏感性的癌細胞,雖然我沒有為她做過雌激素代謝物檢,因為她已經停經三年,雌激素濃度已經很低,雌激素代謝物失衡的狀態已經是過去式,種下癌變的時間點,可能是從5-10年前開始的,但不難推測,她的問題並不是雌激素過多,而是代謝物的問題。以這個個案來看,要有效的降低環更年期的婦癌發生率,女性荷爾蒙濃度以及代謝物檢查還是不可或缺的。

重金屬超標的治療方式很多種,端看超標的數據、臨床症狀、本身的體質等,除了前面提到的遠離染源外,比較溫和的方式包括,流汗:運動、洗桑拿等,都可以促進重金屬的排除,破壁綠藻是天然的螯合劑,可以把有毒重金屬螯合後,排出體外,然而效果當然不若醫療用的螯合劑效果強。

對於已有臨床症狀的患者,使用處方口服或靜脈注射螯合劑,能比較有效率地將有毒重金屬排出體外,使用螯合劑治療有其一定的風險,一定要找有經過專業訓練的醫生進行治療,尤其是靜脈注射的部分,雖然螯合劑有其特殊的親和性,例如靜脈注射EDTA會率先抓取血液中的鉛、鎘等有毒重金屬,但是當注射的濃度遠高過於體有毒重金屬所需的濃度時,閒下來的EDTA就會去抓取其他的金屬離子,例如鈣離子,人體對於鈣離子的濃度高低是很敏感的,太高太低都可能生嚴重問題,因此靜脈注射的螯合治療,往往需要緩慢以及從低劑量開始進行,曾經看過沒有經過專業螯合治療訓練的醫生給病人使用推進式靜脈注射的螯合治療,導致心律不整緊急送醫的案例,推進式(push)靜脈注射是使用頂多60cc的注射液,同時注射時間多半不到20分鐘,無論多低的劑量(除非根本無效劑量),靜脈注射螯合治療注射液至少250-500cc,劑量如果更高,則需要1000cc, 注射時間往往長達1-3小時。

除了螯合治療以外,當螯合劑把有毒重金屬由深藏在骨頭及軟組織中拉出來的同時,血液中的重金屬會相對的提高,此時,本來藏在深處的重金屬有毒物質因為往外移動,會開始活躍起來,身體細胞接觸到活躍的重金屬有毒物質的機率會提高,重金屬也是一種很強的氧化物,會催化人體的老化及發炎反應,人體的抗氧化酵素胱谷關胺酸(Glutathione)是負責抵銷這個反應的主要抗氧化酵素,人體因為基因體質不一樣,每個人能製造Glutathione的能力也不一樣,這也是為什麼一樣暴露在有毒染的環境下,有些人會生病,有些人卻是好好的,無論你是那種體質,在重金屬螯合治療過程中,都需要額外補充GlutathioneGlutathione是由三個胺基酸所組成,因為會被胃酸破壞,因此不能以口服補充,必須依靜脈注射才能達到效果,尤其針對正在接受靜脈注射螯合治療的病人,每次螯合治療後,應伴隨2000毫克的Glutathione的靜脈注射治療,才能將重金屬螯合治療中對細胞的破壞度降到最低,口服螯合治療的患者,可接受頻繁度比較低的Glutathione注射治療,但是必須口服Glutathione的前驅物N-丙基胱胺酸,以確保體有足的解毒能力。

除此之外,補充各種必須礦物質也是螯合治療中不可或缺的,靜脈注射螯合治療,需要每兩次靜脈螯合治療後接受一次多種必須礦物質及營養劑的靜脈注射治療,口服螯合劑治療的患者,則可以使用口服的方式補充。

對於多種重金屬超標的病人,很多時候必須配合口服與靜脈注射一起治療,每個人的狀況不一樣,經過螯合治療專業訓練的醫生都會訂定出不一樣的治療計畫。

到底要多久才會好?重金屬的治療是一種長期戰,相信大家都知道,重金屬會加個重,代表它們的不容易排出體外,在治療的過程中,必須重複的檢測,直到濃度降到安全範圍,一般靜脈注射,如果每週兩次的螯合治療,外加一次的必須礦物質以及Glutathione的注射,最快需要半年的時間,醫生可以每三個月評估一次治療的狀態,決定還要延續多久的治療。

我的怪病在重金屬治療後就會好嗎?

重金屬的治療無論對醫生或病人來,都是是很耗心力的,整個療程的費用也不菲,那麼結果就很令人期待了,然而,就像我在之前提到的,重金屬超標無法與重金屬中毒畫上等號,怪病是不是就是重金屬造成的,另外重金屬在病人體到底停留多久了?所造成的傷害是可逆的嗎?就如前面提到的自體免疫疾病,如果問題是在一開始都發現,而不是到了洗腎階段才找到可能的答案,那麼逆轉的機率會大上好幾倍,如果病人已到了洗腎的階段,那麼答案還是不可逆的,另外,很多重金屬超標的病人都不是單一重金屬的問題,有些重金屬對於螯合治療的反應很好,有些則不然,有些重金屬則需要特殊的螯合劑的治療,或許病人的症狀會有部分好轉,或許完全康復,這是沒有對答案的,我之前有個多發性卵巢症候群(PCOS)的病人,在協助她把重金屬濃度稍微下降後,原本身體多種毛病全部解決,月經週期完全規律化,即使重金屬的濃度並沒有完全在安全之範圍,仍然對她的健康有很大的幫助。另一個案例是同事的病人,鉛汞都大幅超標,結果經過三四個月的治療,健康狀況仍然沒有起色,還好這個病人的配合度很高,耐心繼續接受治療,還是完成了30次靜脈注射螯合治療,檢結果終於有明顯進步,本來收縮壓高到180毫米汞柱,也降到150毫米汞柱,失眠焦慮問題也大幅改善,不再需要抗憂鬱藥物的協助。

中途而廢,不若不治療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過螯合劑在重金屬解毒治療上的原理,當動重金屬螯合治療的同時,我們就是準備把儲存在骨頭軟組織的有毒重金屬給抓出來,然後儘快地讓這些毒素排出體外,在這個轉運的過程中,體重金屬的活躍性會增加,因此一旦動螯合治療,就不可中斷,不然抓出來的有毒重金屬無法順利的排出體外,反而造成更嚴重的後果,曾經有個因為體汞濃度過高而進行口服螯合治療的年輕女孩,也是有荷爾蒙失調的問題,月經一年只來一兩次,一兩年前曾經有莫名其妙在運動時就恐慌症發作,被送進醫院,睡眠一直不佳,因為情緒不穩定,半年前開始抽菸;汞屬神經毒,這個年輕女孩的狀態的確與檢驗出來的汞超標的症狀相符,於是我們商量好進行至少半年的口服螯合治療,然後再做一次檢測評估,決定是否繼續治療,口服重金屬螯合治療的費用遠比靜脈注射便宜許多,然而由於年輕人的生活多采多姿,經常無法按時回診,因此治療當中中斷數次,必須礦物質補充劑以及N-丙基胱胺酸也沒有按時繼續服用,結果複診時,出現憂鬱症現象,睡眠障礙反而越加嚴重,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問題出現,主要是因為螯合劑骨頭深處的汞抓出來,移動到血液中,如果不能配合良好的排毒支援系統,以及持續的治療讓毒素一舉完全排出體外,被拉出來的毒素,反而成了破壞性更活躍的毒素,因此在動重金屬螯合治療的同時,我們必須要跟病人約定好,病人也得自我評估,是否能與醫生配合完成整個療程,畢竟這是一個需要恆心與毅力,及有所費不貲的療程。

很多人都聽過重金屬有毒,但是,到底什麼叫做重金屬,首先,讓我們瞭解一下重金屬為什麼會有毒? 重金屬因為有「金屬」兩個字,顧名思義也是礦物質,「重」代表不容易排出體外,重金屬一般具有很強的酵素親和力,人體的每一個生理反應都需要有酵素的參與,小從呼吸反應、營養素的吸收、到毒素的代謝、荷爾蒙的合成與代謝、肌肉的收縮及免疫系統的運作等,人體酵素的種類是無法盡數的,這些重要酵素的結構中,多半有這個礦物質元素,例如負責解毒的SOD酵素,其中就有鋅或硒,鋅和硒是人體必需的礦物質,重金屬中的「鎘」與SOD酵素的親和力遠比鋅和硒還要高,而且一旦佔據了酵素中的礦物質位置,就不容易再被置換出來,重金屬與酵素中原本的礦物質被置換後,就會讓原來酵素的功能喪失,生理功能也會因此而停擺,重金屬的種類很多,但一般比較常見的包括汞、鉛、鎘、砷,另外,比較不常被人注意到,卻也深深危害著人體的健康的還有銻、鉈等。

重金屬之所以會染環境,主要是工業廢棄物的處理不當所引起的,現在大環境的染嚴重,重金屬無所不在,人體平均的重金屬濃度,都比以前的人還要高,然而身體好好沒什麼大病的人,大概不會想到要知道自己體的重金屬濃度是個怎麼樣的狀況,一般家庭醫生在做初步的疾病篩選的時候,除非你是剛有大量暴露在重金屬環境下的證據,醫生才有可能開立檢驗重金屬濃度的處方給你,不然重金屬超標的這件事,好像不曾被重視。

重金屬檢測其實有很多種,急性暴露,例如在家打破了水銀溫度計,水銀(汞)灑了一地,因不清楚危險性而去用手撥弄清除等,首先汞會蒸發讓人體吸入,皮膚接觸也會被吸收,所以這算是急性暴露,如果具有警覺性,就趕快找醫生給你開個檢驗血汞濃度的檢測;如果你沒有這樣的常識,灑出來的水銀也被徹底清除了,好像也沒發生什麼事,所以你就沒去看醫生了,數年後,你的健康狀況出現了問題,當醫生在問診時,你有提及這件往事,所以醫生就給你開了驗血單,看看你的健康問題是不是因為體的汞濃度所引起的,結果檢出來,血汞濃度在接近高標處,但不算超標,所以你的醫生就斷定你的健康問題與體的汞濃度無關。

但是你的醫生也無法找到造成你健康問題的原因,只能開給你控制症狀的藥物,治標不治本,讓我們來假設是個自體免疫性的問題好了,所以你的病情只能以類固醇來控制,長期服用類固醇讓你身形肥胖水腫,腎臟功能日漸敗壞,排毒功能變得更差,最後落得需要終生洗腎,隨之而來的還有骨質酥鬆、副甲狀腺亢進、甲狀腺低下、心血管疾病等。

所以在偶然的機會中,你遇到了像我一樣對於重金屬治療與檢測有特殊訓練的醫生,我不會讓你去驗血,為什麼呢?大部分的重金屬在血液中停留的時間都只有數小時到數天的時間,除非是在立即大量暴露後就檢測,不然重金屬早就由血液中移到身體深處,首先是到如韌帶筋膜等軟組織(頭髮也可以算軟組織的一種),接下來就是到人體礦物質的儲存站-「骨頭」裡面去了。

深藏在骨骼軟組織中的有毒重金屬,會慢慢回滲到人體的各個細胞組織,進行破壞,干擾正常的生理運作(主要機轉是,與參與人體生理活動的各種系統酵素結合),臨床上,很多不明原因的慢性病,在透過種種檢都找不到原因後,很多時候不得不可考慮是否是重金屬在作怪呢?

如何檢重金屬是否積存人體的軟組織及骨骼中呢?除了血液檢外,頭髮以及尿液是另外可以察覺人體重金屬濃度的來源,讓我們先來討論以頭髮來檢測重金屬的準確性及利弊,一般人平均頭髮的生長率大概是一個月一公分,如果我們從髮根的地方剪一段頭髮來做檢測,假設剪下來的是10公分,那麼代表著從現在開始回溯10個月左右,身體累積接觸到的重金屬的劑量,頭髮的重金屬濃度檢測容易,不必抽血、不必搜集尿液,但是有些重金屬的濃度準確性偏低,所能看到身體累積的重金屬濃度比血液中的長,不過男性因為多為短髮,所以可以體毛代替,體毛生長很慢,所以可以給予比較長時間的平均,然而並非所有人都有足的毛髮來提供檢測,再者,染過髮或是使用洗髮精的種類,都可能影響檢測結果,頭髮的重金屬檢測可用來作為重金屬濃度的初步篩檢,但並不是最好的重金屬檢測,對於想要排除重金屬為怪病的致病因,是不能使用頭髮重金屬檢測的。

尿液檢測可以涵蓋當下暴露或長期累積

當急性暴露在重金屬的環境中後,抽血檢是最常見的檢方式,然而有些重金屬,例如鉈,在血液中的半衰期只有一兩小時左右,假設暴露後半天再做血液檢查,可能血液中的濃度就很低了,此時,尿液檢查則可提供另一個有意義的數據,然而,與血液檢查一樣,尿液檢查呈現出來的也只是近期內暴露的數據,並無法看見深藏在骨頭及軟組織內累積的重金屬濃度,為了將累積深藏在人體內的重金屬拔出來,我們必須使用螯合劑,螯合劑會抓住重金屬,把它牢牢的抓住,然後帶離身體,由尿液排除。

當螯合劑於重金屬結合後,重金屬便不再是游離體,也不再具有活性,記得我們國中的時候用通透性高的塑膠袋內裝糖水,讓後浸泡在清水的大燒杯中,經過一段時間,清水也會變糖水,原本塑膠袋內的糖水濃度也會降低,最後的結果是,塑膠袋內的糖水和燒杯內的水中的含糖量是一樣的,這個實驗告訴我們,溶質會由濃度高的地方流到濃度低的地方。當螯合劑於重金屬結合後,血液及體液還有消化道內的重金屬濃度就會下降,於是深藏在骨頭軟組織內的重金屬就會往濃度低的血液體液及消化道移動,透過螯合劑的作用,讓累積在人體深處的重金屬往外移,然後最終由尿液排出,所以我們只要再使用螯合劑的同時,檢測尿液中重金屬的濃度,就能獲得累積在人體深處重金屬濃度的參考值。

螯合劑可以是口服或是靜脈注射的方式投與,端看你的醫生想要看到的重金屬種類以及使用何種螯合劑。

檢測報告怎麼看?

在這裡,我並不是要把我的讀者都當作是醫學院學生一樣的上課,讓大家都懂得怎麼看檢報告,而是介紹一般尿液以及頭髮重金屬檢測報告上面出現的數據,到底代表的是什麼意義,不要是一般人看不懂,很多沒有經過這方面訓練的醫生,也不見得能理解這些數據的意義。

首先,重金屬的高低並不是有對數據來比對的,高低是以百分比來呈現的,即使是很高,也並不代表到達中毒劑量,不太高也並不代表安全,這些百分比是針對CDC美國疾病管制局針對數千人,抽樣驗尿所得到的數據平均來做比對的,舉例來,如果你的汞濃度數據呈現出來的是90%,代表每100個人當中只有十個人尿液中的汞濃度比你高,89個人都沒你高,這個比對數據是針對沒有使用螯合劑時的抽樣濃度比對,如果你有使用螯合劑,一般重金屬濃度都會比較高,這個比對數據就不盡準確,經過重金屬螯合治療訓練的醫生會看你的對濃度以及臨床症狀來決定你是否需要接受治療,以及什麼樣的治療適合你。

一般來,超過75%的比對(未使用螯合劑),代表你目前正暴露在這個重金屬的環境中,應該要檢討工作及生活環境中,是否有存在的風險,抽離暴露的環境是讓體重金屬濃度降下來的首要步驟,暴露以及高標都不代表中毒 ,即使身體健康狀況亮起了紅燈,我們也無法與重金屬超標畫上直接的等號,某些疾病與特定的重金屬超標有著密切的關係,例如年紀輕輕的又沒有家族史,不抽煙不喝酒,就高血壓、動脈硬化加上經常性腹瀉等,如果重金屬檢測結果,的確有鉛超標的問題,那麼,這兩者的連結性就很高了。

重金屬對人體生理反應的影響是複雜而多元的,就如同之前我們提到的,因為重金屬會影響參與生理反應的各種酵素的活性,到底哪些生理反應會因為重金屬過量而造成影響,這些影響又會造成哪些生理功能的不正常運作,真的會因人而異,每個人體的基因組成(體質)不一樣,對於毒素的耐受度以及反應也不盡相同,有趣的是,根據個人的臨床經驗顯示,重金屬超標的患者,通常都不會是單一重金屬的問題,往往都是多種重金屬同時超標,例如鉛超標的病人,常常看到汞的濃度也不低,有時候還會夾雜一些不常見的重金屬例如鉈等過高的問題,每種重金屬影響人體的生理反應都不盡相同,當多重重金屬同時超標時,每一個病人所表現出來的健康問題,也不盡相同,重金屬超標多少才需要積極的治療?除了急性的大幅超標是一定要儘快排毒外,對於使用螯合劑後才出現大幅超標的人,如果本身已被「神秘病」,例如自體免疫性疾病、不明的(年輕型)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荷爾蒙異常等問題纏身,只能治標或根本無法控制病情或是根本就是束手無策,那麼一定要積極的尋求螯合排毒治療,這樣才能儘快的阻止重金屬對人體生理機能的不斷破壞,神秘病才有機會獲得控制

有時候我都要難免的跟朋友抱怨一下,當ND(自然醫學醫生)來看你的病人,很多都是很難治的問題,當病人找了MD(西醫)看不好的病,於是就會抱著二線希望,來看自然醫學醫生。像那種感冒、拉肚子等簡單的問題,或是血糖高、中老人高血壓,只需定期檢,沒有複雜的併發症,那就常規得開開藥,多簡單的事,偏偏這樣case的病人,也不會願意花錢來找ND了,所以我就經常開著玩笑的,我常常在看「神秘」病!反正找不到原因或是找到原因也沒辦法治療,又不會很快要你的命的,我就暫時把它定義為神秘病好了。

讓我們來看看幾個案例,瞭解一下這些神秘病,其實背後隱藏著的卻是一樣的推手:

案例一、27年輕的女性S小姐,個性開朗正面,身形肥胖,自從14起,月經週期便不曾規律過,短則三四個月一次,長的時候可以一整年都沒有月經,看了西醫檢查,發現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肝指數超標,人家是三高,她卻是四高,照了腹部超音波,發現兩邊卵巢各有12-14個為排卵的卵泡,於是她的醫生就給她診斷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英文簡稱為PCOS),醫生開了黃體素給他吃了一陣子,病人不想要吃荷爾蒙補充劑,於是改為尋求中醫,這是另一種醫生,一樣會接到很多西醫束手無策的神秘病病人,S小姐告訴我,她的中醫開給她的中藥很有效,只要一吃,月經就會來,不吃就來不了,她把哪個含有二三十種中藥的藥單給我看了一下,真的是好大的一帖藥,其中8-10種要都是在刺激雌激素分泌的中藥材,S小姐是從中國來的,每次回中國,兩大皮箱都是滿滿的中藥,然後她的早餐就是500cc的湯藥。

雖然吃了中藥後月經就會勉強按時來了,但是其他健康問題,卻正嚴重的威脅著她,她的血壓也接近高血壓的邊緣(140/85mmHg),除了這些檢查報告顯現出來的健康問題外,S小姐非常容易疲倦,每天過了中午,體力就不支,疲勞不堪。

我們從體重開始著手,外加每週針灸來調整它的荷爾蒙問題,以及機能性天然補充劑的治療,雖然健康問題有獲得改善,但月經週期還是不甚規律,我們也做了女性荷爾蒙及壓力荷爾蒙的檢測,結果病人的黃體激素極高,雌激素卻明顯不足,這跟一般PCOS的病人有很大的不一樣啊!還記得以前她的醫生給她補充黃體素?!S小姐的壓力荷爾蒙(Cortisol)的濃度卻也明顯的不足,年紀輕輕的她似乎不應該有這樣好像五六十歲人的代謝疾病指數。

我們常常聽說會胖的人,連喝水都會胖,或許這正就是S小姐的心聲,於是我開始懷疑她小時候的生長環境,以及長期服用中國帶來的中藥可能是他目前健康問題背後的魔手,於是我處方她「深度組織重金屬濃度測試」,出乎意料的,她的有毒重金屬汞、砷、鉈、鉛等都很高,S小姐的媽媽是一個癌症癒後病人,我們同時也幫她媽媽做了一樣的檢測,結果發現S小姐呈現高濃度的重金屬,在她媽媽身上呈現的更加高,同時現代環境中很少存在的鉈,竟然在這對母女身上都是超標的。

案例二、

36歲的年輕媽媽M小姐,來看我的時候,看起來病得很重,她剛被醫生診斷為紅斑性狼瘡,同時也出現間質性膀胱炎(InterstitiaC cystitis)的症狀,每天晚上都要起床上廁所六次八次,即使一小時的看診時間,她都要跑兩次廁所,她的關節經常嚴重腫脹疼痛,皮膚嚴重光敏感,第二次門診時間前兩個小時,她打電話給我,帶著哽咽的聲音告訴我,她的四肢關節都腫起來,而且很痛,她很掙扎的想要赴這個門診,因為她知道我可以幫到她,但她真的是疼到沒辦法開車,哭著跟我取消看診,沒有自體免疫疾病家族史的M小姐也不清楚,到底為什麼會得這個怪病。

在後來的門診中,我給她驗了最簡單頭髮重金屬濃度檢測,結果發現他的汞濃度竟然是爆表的高,她從十幾就來到加拿大,平時很重視飲食生活的健康,很少使用化妝品(劣質彩妝是汞的主要來源之一),清潔用品都選用純天然或是自己製作的手工皂,也沒有吃中草藥,對於自己的汞濃度如此之高,很不能理解,雖然我們不知道這麼高濃度的汞,是不是造成她自體免疫問題的主因,當M小姐跟她的免疫專科醫生提到汞超標的問題時,她的醫生一副嗤之以鼻,不予置信的,我才不相信有這種事,讓我開個驗血單給妳驗驗看,結果血汞果真很高,真把這個醫生嚇了一跳,她的醫生接下去就只交代她少吃深海魚,接下來也沒有提供她進一步針對這個問題的治療….

案例三

43的罹患精神分裂症已有20多年的A先生,高中時期因為一時好奇跟著朋友一起服用魔幻香菇,加上壓力大,出現情緒問題,同時也吸食大麻,20歲時被醫生判定為精神分裂症,因為精神問題經常嘗試各種毒品,後來進而會出現幻覺幻聽,22時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同時被強制必須要服藥治療,A先生後來透過家人的支持,以及宗教信仰,讓他不再碰毒品,同時認真不間斷的服藥,由於精神分裂症的關係,也很難找到工作,在家人朋友愛的支持下,A先生尋求康復的動機很強烈,但是每每只要減少服藥劑量,幻聽問題就讓他很困擾,他很痛苦,也聽自然醫學能透過更詳盡的生化分析,針對根源問題加以治療,精神問題,不難想到首先要釐清的就是重金屬在體的濃度,我給A先生做了淺層尿液分析,結果發現A先生體多種重金屬(汞、鉛、砷、鎘、鉈、鋁、錳等)全都超標,是我看過重金屬超標種類最多的一個病人。

案例四

34年輕媽媽C小姐,有一個五的寶寶,曾經因為不容易懷孕的她,在服用激素調整藥物後,三個月就懷孕了,順利下寶寶後,C小姐給寶寶餵了一年的母奶,然而她的月經週期並沒有因為停止餵母奶後就恢復正常,三年的時間過去了,C小姐看過無數次的醫生,做過驗血檢,唯一看得到的只是輕微的荷爾蒙不平衡,她的新陳代謝科醫生給她照了腦部斷層超音波、MRI等,給她的診斷是疑似極微小的腦下垂體腺瘤,C小姐遵循醫囑的又吃了一年多的藥,但是荷爾蒙的濃度始終沒有回到正常,由於令人難受的神經性副作用,加上治療並無成效,C小姐決定停服藥物,後來再次照了腦部MRI證實腺瘤已經不見了,但是C小姐的荷爾蒙問題並沒有改善,月經週期也沒有恢復。

另外,C小姐已經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就是從來沒有好好的睡過覺,永遠都是半睡半醒,即使在睡覺,周圍發生什麼事,什麼聲音她都聽得見。每晚躺在床上的時間至少七個小時,早上起床後都還是很累,看過兩個中醫師,無論見到那個中醫師,都是告訴她,她的案例很簡單,包管治療後三個月見效,C小姐很有耐性的給予兩個中醫師各半年的治療時間,卻也都沒有起色,C小姐來找我時,我給他做了簡單的健康評估,結果發現她的血壓偏高,收縮壓超過150mmHg,舒張壓也超過90mmHg,她的體重更是超標(BMI27),接下去,我們就只能抽絲剝繭似的一樣一樣檢來過濾問題了,首先,C小姐的胃腸功能不佳,長期腹瀉,一天至少要拉肚子兩次,有這樣症狀的病人,一般小腸細菌過度滋生(SIBO)的呼吸檢測,九成九都會呈現陽性,但C小姐的檢結果卻是呈現陰性反應,也就是C小姐的胃腸問題,並非一般常見的腸道細菌異常所引起的。

為了排除C小姐有可能是PCOS(肥胖、無月經),我們給予C小姐做了葡萄糖耐受性實驗,以及詳細的雄性激素分析,結果C小姐的葡萄糖耐受度以及雄性激素的標準都在正常範圍

C小姐覺得她的飲食一直都沒有改變,但是體重卻在兩年55飆高到70公斤,另外,血液檢也發現C小姐的甲狀腺功能有偏低的問題,C小姐的肝指數,最近也開始出現輕微提高的現象,血小板數也偏高(代表體呈現發炎現象),C小姐很想要再有第二個寶寶,但以目前的狀況看起來,似乎離這個期待越來越遠,這樣的case真的可是標準的「神秘病」,無論西醫中醫,似乎都已經束手無策,病人也看不出有立即致命的健康問題,所以西醫除了血液驗驗,接下去也就是只能放著了,考慮到C小姐的工作環境與石化業有關,於是決定給予淺層及深度組織重金屬濃度檢測比對,結果真的是令人感到訝異,她的多種重金屬超標(銻、鉈、汞、鉛),其中深度組織重金屬濃度檢測的鉛濃度,更是一般正常人能容許的最高值的十倍以上。

重金屬如何影響我們的生理機能

一般西醫對於重金屬在體內超標的處理,只有針對「急性中毒」的病人,人體之所以能維持正常的生理作用,主要靠的是複雜且環環相扣的生化反應,每一個生化反應都有一到數個酵素參與其中,酵素就如同點火器,沒有酵素的存在,生化反應就無法被催化,進而停擺。

參與人體生化反應的酵素,一般都有礦物質元素在其中,最常見與排毒、消除自由基相關的SOD,就存在鋅或硒。重金屬因為其化學特性,當進入人體後,就會將這些原來存在酵素中的必需礦物質元素給置換出來,重金屬元素與這些元素對換,成為酵素結構的一部分後,這個酵素原來的生化活性就會消失,甚至變成另一種人體不需要或是具有破壞性的酵素,緊接著需要這個酵素才能走得動的生化代謝反應也會隨之停擺,或是衍生出無法預期的生理反應,各種重金屬由於價數不同,會置換那種酵素的礦物質元素也不相同,例如鎘就會與SOD種礦物質元素置換,讓人體的抗氧化解毒功能大幅下降,當急性高濃度的重金屬中毒時,由於多重生化反應受到抑制甚至停擺,人體的生命現象會立即受到威脅,因此需要馬上治療解毒。

重金屬濃度的迷思

對於急性重金屬中毒的血液濃度,醫學界是有明確的標準,一般都是在有明確暴露後,驗血或驗尿後獲得的數據來決定是否應該馬上接受治療 。

然而,CDC(美國疾病管制局)根據一般人尿液中重金屬濃度的統計數據來制定百分比值,則是一般正常人用來參考本身體內的重金屬濃度與普羅大眾平均值的比對關係,當本身重金屬濃度落在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濃度,代表正暴露在這個重金屬的環境中,這種暴露不一定是工業職災或是急性中毒級的高濃度暴露,例如每天吃鮪魚,你可能就會看到尿液的汞含量落在超過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數據。

前面提到的四個案例中,其實他們的尿液重金屬濃度都沒有達到醫學界制定的急性重金屬中毒的濃度,但卻都是超過百分之七十五的濃度,有些甚至是遠遠超過百分之九十九的(CDC的數據最高就是百分之九十九,99%的意思就是每一百個人體內的重金屬濃度,只有一個人或甚至沒有人比你的還高),那麼問題來了,體內含有「高重金屬濃度」與「急性重金屬中毒的濃度」之間的落差其實是相當大的,當本身體內重金屬濃度落在這兩個值中間時,代表的是什麼意思呢?

另外,每一種重金屬血液中的半衰期不一樣,什麼叫做「半衰期」,也就是這個重金屬從血液中移除掉一半的時間,半衰期短,代表停留在血液中的時間也短,例如極毒的鉈,血液半衰期只有兩個小時,那麼鉈快速的由血液中移除是到哪裡去呢?它會就這樣乖乖地跑到你的尿液或糞便中排除嗎?答案當然沒有這麼簡單,尿液的確是一個去處,但是絕大多數的重金屬,就如一般的礦物質一樣,會移動到身體的結締組織:骨頭、韌帶、關節軟組織等儲存起來,然後慢慢的,無時不刻的釋放出來,長期影響人體的生化反應。

因此,你去看醫生,問他說我不知道有沒有重金屬中毒的問題,一般會被斥為無稽,因為在西醫case裏,並沒有所謂重金屬慢性中毒的觀念,所以醫生只會給你驗血,遇到半衰期短的重金屬,或是中低濃度長期累積性的暴露,是不可能由驗血來察覺的。(關於如何才能真正的檢測到體內重金屬濃度,請參閱:重金屬檢測面面觀)

神秘病+重金屬檢測結果顯示濃度過高=重金屬中毒??

這個標題的等號是不成立的,但是很多時候卻是事實,前面我已經提過了,重金屬如何影響人體健康,例如SOD是人體抗氧化、解毒的主要酵素之一,如果其中的鋅或硒被重金屬給取代了,SOD的活性就會消失,但是體內的重金屬可能不至於百分之百的將所有SOD中的金屬元素給置換掉,所以你可能還保留了50%或70%或更多或更少的SOD在體內工作,SOD是用來中和自由基的,自由基是引起發炎、造成動脈硬化(引發血壓高)、引發基因突變造成癌變等的罪魁禍首,所以如果你看到重金屬濃度高的病人,血壓也飆高,那也就不會太意外了,因為自由基造成低密度膽固醇(LDL)的氧化,接下來的就是動脈硬化,血管硬掉了沒有彈性,血壓也就自然高起來了。

然而,人體的生理生化反應是極為錯綜複雜的,神秘病經常綜合了很多複雜的因素,或許重金屬是其中的導因之一,但是因為長期累積下來體內產生高濃度的重金屬,進而影響人體的「多重」「部分」生化代謝反應,「多重」+「部分」就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樣的結果,很多時候並非重金屬的直接作用,卻是因為催化生化反應de酵素,導致重要生化反應受阻的連續反應下的結果,就如前面提到的,重金屬造成的高血壓的原理一樣。除了心血管問題外,內分泌系統是第二個最容易受到重金屬超標影響問題,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低下、不孕症、卵巢早衰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子宮內膜異位症等,很多案例都跟體內重金屬的濃度脫離不了關係。

另外,如果說神秘病就等於重金屬中毒,那麼把重金屬移除了,是否神秘病就會好起來呢?答案一樣是不一定的,首先,許多化學毒素,例如多氯聯苯、DDT、Parabene等化學毒素所造成的健康問題,有時候與重金屬濃度過高所造成的健康問題,表現出來的症狀很接近,另外,還要看重金屬在你體內進行破壞已經有多久的時間、破壞的程度以及是否為具可逆性的破壞,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如果不加以治療移除,更嚴重的後果是可以預期的。

以目前的醫學研究發現,那些疾病是與體內重金屬過量有關:自體免疫性疾病、癌症(乳癌與鎘有密切關係)、腎臟病、心血管疾病(鉛與高血壓)、精神性疾病(鉛與兒童智商低下;汞與躁鬱症、精神分裂症)、荷爾蒙系統異常、肝功能異常。

坊間老是會看到一些廣告再告訴你,酵素可以幫你排毒,清除宿便、還可以減肥呢!

但是你曾經真正了解什麼是酵素嗎?酵素在體到底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

酵素的分類 

首先,參與人體機能運作的酵素主要可分為進入血液循環細胞參與全身重要生理反應的系統性酵素,以及只停留在消化道裡面,沒有真正進入血液循環參與全身性生理反應的消化酵素」兩種,酵素是由蛋白質組成的,因此很容易在胃裡面,因為胃酸及胃蛋白的分解作用,而失去活性。

系統酵素多半是人體自行合成,很少可以藉由口服補充,因為胃酸以及胃裡面的蛋白會把這些酵素給分解掉而失去活性,那也就等同告訴你,市面上那些宣稱可以排毒減肥的酵素,其實都是不具全身性作用的消化酵素。

酵素真的能排毒嗎?

那麼接下來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消化酵素的真面目,人體對於吃進去的營養素是無法直接吸收的,存在食物中的主要熱量營養素有三大類,類、蛋白質、脂肪,這些被吃進去的營養素都是大分子,必須先被消化道的消化酵素分解成小分子,然後才能通過小腸黏膜,進入微血管被人體所吸收,成為人體可以利用的營養素。

因為先天體質關係而缺乏某種消化酵素、或是壓力大造成消化機能下降等,以至於人體無法分泌足的消化酵素,因而吃進去的營養素無法完全分解,於是這些大分子的營養素也就無法被吸收而停留在腸道,結果造成營養素的缺乏

無法被分解的大分子類,是小腸細菌的最愛,無法吸收的大分子類便成了腸細菌養分,造成發酵反應,大量氣引發腹脹,長期的這種現象就會造成小腸細菌過度孳生,進一步引發排便的異常,習慣性腹瀉或拉稀便, 或便秘,或兩者交替進行,也會造成腸道黏膜的慢性發炎反應,進而造成腸黏膜的通透性增加,引發「腸漏症」。

對腸漏症患者來無法完全分解的蛋白質營養素變成過敏原,穿過腸黏膜進入血液循環,引發全身性的發炎反應,這是很多慢性病的根源。

如果說就這些無法被徹底分解的大分子營養素,進而引發的一連串的健康問題,我們的確可以把他們定義成毒素,對於這些消化酵素分泌不足的人,酵素的確可以降低這些毒素的濃度(因為酵素可以把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

 酵素真的可以幫助解決便秘問題嗎?

因為可以預防小腸細菌的過度孳生,以比較長遠的病理推論,好像可以預防便秘(七成以上的便秘與小腸細菌過度孳生有關)。然而,消化酵素種類繁多,並不是所有的消化酵素都是人體需要的,例如大部分消化酵素配方都少不了的纖維酵素cellulase,以英文字面來,這是一個用來分解cellulose非水溶性纖維素的酵素,人體本身是不會分解這個酵素的,牛則會,因為牛吃草,草裡面含有豐富的非水溶性纖維素,牛的消化道分泌很多纖維cellulase)來消化分解這些非水溶性纖維素纖維酵素(cellulase可將存在蔬菜中的纖維素分解成葡萄糖,然後變成可利用的熱量來源,人體是不會生纖維酵素cellulase,我們都知道纖維素促成糞便形成不可或缺的必要元素,人類需要這些不被分解的纖維素來幫助排便,促進毒素的排出,更不需要纖維素分解後所生的葡萄糖來增加人體的熱量,提高體重的負擔,除了纖維酵素(cellulase外,還有各種可以分解水溶性纖維素的酵素,例如glucanase、果膠酵素pectinase、半纖維酵素pectinase都會經常出現在口服酵素品中這些酵素都會把原本蔬果促進排便、預防便秘的成分給分解成具有熱量,可以增加體重的單糖,大部分蔬果發酵生的酵素,都會含有各種纖維酵素,對於體重不足、營養不良的人,或許有些助益,但不會減肥效果,因為蔬果攝取不足而造成的便秘、肥胖和糖尿病人也可能會因為服用這些消化酵素,與預期效果相背離的結果出現,對於期待纖維素可以降低膽固醇及血糖問題的人來,這些可以分解纖維素的酵素,可能會扮演著幫倒忙的角色。

蛋白酵素可是有很多好處的 

不過,話又回來,消化酵素中的蛋白酵素卻是有意義的,將大分子蛋白質分解成小分子的胺基酸,可以順利通過小腸黏膜進入血液當中,避免過敏原進入人體等,對健康對是只有加分沒有減分,部分蛋白酵素還可以扮演系統酵素功能,達到抗發炎及預防血栓形成的效果。

 解脂酵素可能讓你的脂肪吸收更快更好喔!

至於脂酵素lipase,只有肝膽功能或胰臟功能不佳的人可能會有些受惠,一般人並不那麼需要,不過還不至於會生與預期效果背離的問題,但是千萬別以為這個會分解脂肪的酵素,可以把你的肥肉分解成小分子,然後排出體外,不要忘了這些都是不會進入血液循環的消化酵素,所以跟你身上的肥肉是搭不上關係的,只跟你吃進去的肥肉有關,脂酵素lipase將吃進去的脂肪分解成小分子的脂肪酸,更有利於脂肪在腸道吸收,如果硬要扯上體重,那可能只會有增無減啦!

 什麼人需要補充酵素

酵素的種類很多,臨床運用也很複雜,但就以一般民眾的保健來,酵素就是幫助消化。至於什麼人最需要酵素的幫忙呢?消化不良、經常飯後脹氣,營養吸收不佳,體重過輕(不是過重喔!),特殊的消化酵素可以幫助一些特殊成分吸收不耐症,例如乳糖不耐症所生的脹氣腹瀉,乳糖酵素lactase就可以幫上你;阿法半乳糖酵素alpha galactosidase對於吃豆類會脹氣的人則有幫助很多人體都有足的這些酵素,這些酵素可能是人體本身所分泌或者是存在腸道中的益菌所分泌,但由於先天體質關係,有些人會缺乏這些消化酵素,就會出現不耐症。

講到這裡,相信大家對於酵素的真面目,應該清楚許多了吧!想要用酵素來減肥的人,可要三思而後行,仔細看看酵素所含的酵素種類,酵素不是一個成分,酵素是一個統稱,就像維他命一樣,有ABCDE等,生理功能都不一樣,每個人所需要的也不一樣,吃這些機能性補充品之前,記得了解自己的需要, 選擇適合的補充品,酵素除了種類外,還有複雜的劑量問題,對於經常有胃腸問題或有過敏問題的人,可能需要補充一定劑量的酵素,才能達到治療效果,這個時候,則需要請教專業的醫師給予適合本身需要的酵素處方。

上了年紀了,雞蛋膽固醇高,不要天天吃,生蠔蟹膏更要少吃….

總膽固醇高,醫生就開給你降膽固醇的藥,吃了數十年,膽固醇都遠低於標準值,中風心肌梗塞還是免不了!根據醫學統計,降膽固醇藥物僅能降低不到1%因為心血管疾病而造成的死亡率,而最普遍的降膽固醇處方statin類藥,卻會造成肌肉溶解的副作用,長期服用,尤其是老年人,經常造成肌肉萎縮無力,痠痛等嚴重副作用。

既然膽固醇是心血管疾病的元凶,怎麼膽固醇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的致命風險好像沒怎麼有效的改善?

膽固醇在人體所扮演的角色

當大家都在想辦法怎麼降血膽固醇時,可能很少人知道,膽固醇在人體內,到底有什麼功能?膽固醇其實在人體的健康上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膽固醇主要是在肝臟生合成及代謝,它是合成固醇類荷爾蒙,例如性荷爾蒙(雌激素,黃體激素,睪固酮)以及抗壓荷爾蒙腎上腺皮質素(Cortisol)等的原料,也是合成負責脂肪消化的膽汁的必要元素;皮膚在曬太陽時可以自行合成維生素D,也需要有膽固醇為基礎原料,既然膽固醇這麼重要,那麼為什麼大家都千方百計地想要把它除掉?就只因為造成動脈硬化,卡在血管壁上的發炎斑塊(plaque)的主要形成元素是膽固醇?因此,醫學界深信降低膽固醇就能降低發炎斑塊形成的機會,這樣的醫療概念,其實是沒有真正臨床試驗數據來支持的,也就是沒有一群高血膽固醇的患者,當他們無論是使用藥物或是飲食將他們的膽固醇濃度降下來後,相對於沒有去理會他們的高膽固醇問題的一群人,到底那一群人的壽命會真的比較長,或是說死於心血管疾病問題的患者是否真的都在那些不理會自己高膽固醇問題的一組人裡面,因為這樣的臨床試驗是需要很長的追蹤時間,在學術統計上稱為“Cohort Study”, 所有針對高膽固醇的治療都是基於理論假設,然而,事實真相是什麼呢?

高膽固醇是吃來的嗎?

「既然膽固醇是形成血管發炎斑塊,造成動脈硬化的元凶,那麼含膽固醇高的食物當然就要少吃了」,這又是一種推論以及假設性的飲食建議,過去美國農業局以及人類健康局(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nd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建議每人每天應該攝取膽固醇不超過300毫克,基於這樣的建議,醫生或營養師都告訴我們,上了年紀的人,或是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人等,每週雞蛋攝取量不得超過四顆,生蠔蝦膏這種高膽固醇食物,更應該減量攝取,寧願吃植物性奶油也不要吃含有膽固醇的純奶油,結果令人不解的是,很多完全不攝取動物性食物的素食者,竟然血膽固醇濃度還是很高,膽固醇只存在動物體內,也就是素食者根本沒有機會攝取到膽固醇,那麼素食者的膽固醇是怎麼來的,這個少吃高膽固醇食物的理論一直被傳說著,每次我在家裡煮美味的生蠔,我的婆婆媽媽都很害怕的不敢碰,因為他們都是高血壓高血脂症患者,儘管我告訴她們,吃進去的膽固醇跟血膽固醇是沒有直接關係的,但他們長期被洗腦而根深蒂固的觀念還是讓她們很害怕而不敢吃,等到今年,美國農業局終於修正了他們的飲食建議,膽固醇不再被限量,雞蛋可以天天吃,奶油可能比富含反式脂肪酸的植物奶油健康多了,這麼一二十年來努力不吃含膽固醇食物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是不是會有一種受騙的感覺?

膽固醇為什麼不再被限量了呢?其實人體的膽固醇只有15%是由吃進去的膽固醇直接取用,其他85%都是由人體根據自身需要而在肝臟合成的,如果我們吃了太多的膽固醇,健康的肝臟會把他消化代謝掉,當膽固醇不足時,肝臟也會製造膽固醇來滿足人體的需要。至於血膽固醇為什麼會超標呢?這完全跟你的遺傳體質有著密切的關係,總膽固醇超標就代表著罹患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提高嗎?

一份發表在2016年四月的大英醫學雜誌(BMJ)的一份延續評估於1968-1973年明尼蘇達冠心實驗的“Cohort Study”,明尼蘇達冠心實驗是一個針對近萬人(9423)的臨床試驗,在這個實驗中,有一組人維持傳統的美式飲食:漢堡薯條蛋糕餅乾;另一組則以瘦肉代替含高牛油的漢堡肉,少掉的牛油部分則以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高的玉米油或沙拉油取代,所以兩組人所攝取的熱量以及由蛋白質脂肪醣類三大熱量營養素所獲取的熱量比例也都一樣,經過了五年的實驗結果,保持傳統美式飲食的一組人,血液中的膽固醇濃度,明顯的比以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取代的另一組人高出20-30%,也就是攝取「高飽和脂肪酸」相對於「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為主的飲食,的確會提高血膽固醇的濃度。當初這個實驗僅止於獲取這個結果,所以以多元不飽和脂肪含量高的植物油來取代動物性油脂,變成了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黃金準則之一,然而到了1989年時,研究者重新的追蹤這群參與實驗的人,分析他們的壽命以及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比例,結果發現,總膽固醇每降低30mg/dl,死亡率卻提高22%,這個死亡率不僅限於心血管疾病所造成的死亡,另外,他們也分析了這群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以及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比例,結果發現,以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高的植物油來取代飽和脂肪酸,膽固醇及反式脂肪酸高的美式飲食中的油脂部分,並不會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及其死亡率。

膽固醇真有分好壞嗎?

膽固醇在血液中,會與蛋白質結合形成脂蛋白,血液中主要的脂蛋白為高密度脂蛋白(HDL)以及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主要是把身體周邊的膽固醇攜帶回到肝臟後,進行代謝分解,進而排出體外;低密度脂蛋白則會把由肝臟製造出來的膽固醇送出到身體各處需要的地方,由於HDL是把周邊膽固醇攜回代謝以排出體外的脂蛋白,因此被認為是好的膽固醇,LDL會把膽固醇送到周邊,因而增加膽固醇駐足於血管壁,形成發炎斑塊而使血管徑變小,以及產生動脈硬化的機會,因此被稱為壞的膽固醇,然而低密度脂蛋白真有那麼壞嗎?

一個發表於2016年六月份大英醫學雜誌(BMJ)針對30個cohorts, 總數68094名年紀大的老人所做的研究報告,其中16個研究報告顯示血液中LDL濃度與死亡率呈現反向關係,其中兩個報告甚至顯示,最高的心血管疾病致死率發生在LDL最低的族群。

當醫藥界使勁的研發藥物去降低LDL的血液濃度,是不是白忙一場,而卻可能讓人類的壽命因此而縮短?

「壞」的膽固醇降低了,怎麼人死得更早?讓我們來反觀LDL的人體功能,記得我們在前面有提及膽固醇是形成固醇類荷爾蒙的必要原料,也是具有抗壓消炎的腎上腺皮質素的必需元素,要形成這些荷爾蒙都需要LDL將肝臟中所製造出來的膽固醇攜帶到製造這些荷爾蒙的地方(卵巢,睪丸,腎上腺等),LDL如果不足,這些等待著接受膽固醇來製造荷爾蒙的器官便無法正常運作,合成維生素D的皮下組織也是一樣的,缺乏維生素D會提高心血管疾病的罹患率以及死亡率,更會造成骨質酥鬆症、提高癌症的罹患率、血清素的合成受阻而提高憂鬱症的比例等,這些種種需要膽固醇為原料的生化生理活動都少不了LDL這個如同快遞運載膽固醇的重要角色。

那麼LDL是怎麼形成血管發炎斑塊而成為動脈硬化的元凶呢?

低密度脂蛋白(LDL)的確是形成血管斑塊的原料「之一」,然而存在血液中的LDL絕大多數是不會形成斑塊的,LDL需要有自由基的存在下,形成「氧化的LDL」(ox-LDL)才會駐足於血管壁上,此刻人體免疫細胞中的巨噬細胞會視ox-LDL為外來有害物質而啟動發炎反應加以吞蝕,然後形成發炎斑塊而沈積於血管壁上,造成動脈硬化。所以問題來了,自由基是讓LDL變壞的關鍵,什麼是自由基呢?自由基是促進氧化反應的元兇,氧化反應涵蓋的範圍很廣,燃燒就是一個激烈的氧化反應,老化則相對是一個比較緩慢的氧化反應,不過, 人體在面對發炎反應時會大量釋出自由基,抽煙、老化、飲食中多油炸燒烤的食物、壓力、過敏、肥胖,人體菌叢不平衡等,都會讓人體處於發炎狀態,提高人體的自由基濃度。人體受到細菌病毒感染時,免疫系統會促進自由基的產生,因為自由基具有對抗殺滅細菌病毒的作用,因此,適量的自由基,其實對人體也是一種保護。

當人體長期處於發炎反應時,相對的也提供了造成動脈硬化的關鍵因素-「自由基」,也是因為自由基的存在,低密度脂蛋白LDL才會被氧化,變成名符其實的「壞」的膽固醇,所以,LDL本身並非壞的膽固醇,氧化後的ox-LDL才是真正壞的膽固醇。

抗氧化(=抗發炎)才是遠離動脈硬化的關鍵

說到這裡,如果你是個高血脂症的患者,或許會開始困惑是否該繼續服用降血脂藥,首先,要看你超標的程度,如果你超標不達150%,如果你不是糖尿病患者,如果你的高密度脂蛋白相對於總膽固醇的濃度高於25%(例如你的總膽固醇是200mg/dl,健康的HDL應該要超過50mg/dl),如果你不抽煙(包括二手菸),如果你沒有肥胖問題,那麼服用降血脂藥或許是不必要的,檢測血液中ox-LDL濃度是判斷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最有價值的檢測值。

高血脂,尤其是高LDLHDL,當遇到體內有較高自由基濃度時,相對於正常血脂濃度的人會有更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

在飲食方面,高溫烹煮食物,例如油炸燒烤等,含有高濃度的自由基,攝入體內會提高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的機率,多攝取高抗自由基(=抗氧化)指數ORAC (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的蔬果,例如新鮮的莓果類,尤其是藍莓、黑櫻桃及黑莓,是ORAC特別高的水果;在蔬菜方面,十字花科的蔬菜,例如綠花椰菜,椰菜,甘藍菜等都富含抗氧化成分,另外,糖分會促進體氧化反應,糖尿病患者因為無法充分的代謝糖分,因此體自由基比沒有罹患糖尿病的人高許多,長期糖尿病患者,往往因為自由基的作怪,而生神經病變以及提早各個器官的衰老,因此對於有高血脂問題的糖尿病人,服用降血脂藥物是比一般人更具有必要性的,一般的人也應該要儘量少吃糖,每天糖分的攝取量應該不超過50公克,一罐可樂大約含有46公克的糖,一杯泡沫紅茶大概含有55-60公克的糖,含糖飲料會讓人不知不覺地吃進過多的糖,一定要儘量避免,以新鮮現榨不含糖及含有果渣的蔬果汁來取代含糖飲料,不只可以少攝取糖分,還能增加抗氧化劑的攝取量。

在保健食品方面,高濃度90%以上的純姜黃素(curcumin) 每天900毫克, 純度90%以上反式白藜蘆醇(trans-resveratrol)每天至少200毫克以上,葡萄籽萃取物(含90%以上的OPCs)每天至少100毫克以上,兒茶酚EGCG每天500毫克,含25%以上anthocyanidine花青素的山桑子萃取物(Billberry)每天160毫克,以上所列的這些高濃度抗氧化物,如能任選兩項以上,每天服用到達建議劑量,可以有效的降低ox-LDL的濃度。維生素C可以促進膠原蛋白合成,也可保持血管彈性,每次攝取量約200-300毫克,每天服用數次,也具有抗氧化及強化血管的作用,高濃度的口服維生素C是無法被人體充分吸收的,每次200毫克,可以讓吸收更完全,想要達到高濃度維生素C的好處,則必須以靜脈注射的方式才能達到完全吸收的目的,然而高濃度維生素C其實是會把維生素C自己變成自由基,因此不是一個好的抗氧化成分,不過這種自由基,卻是可以運用在殺病毒以及癌症的治療上。

至於一般人講到有益於心血管疾病預防的健康食品,就少不了深海魚油,深海魚油中的歐米茄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 PUFA)是深海魚油中的主要活性成分,EPA以及DHA是深海魚油中的兩種主要的歐米茄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其實這兩種油酸都不會降膽固醇,反而會讓LDL提高,不過對於降低三酸甘油脂則是有意義的,這篇文章裡面我們不多討論三酸甘油脂的話題,因為影響三酸甘油脂的濃度,主要與飲食中的類攝取有關,當人體對於糖分的代謝不佳時,三酸甘油也會隨之提高,三酸甘油與造成動脈硬化的發炎性斑塊沒有直接的關係,然而高三酸甘油脂的患者卻與動脈硬化與心血管疾病的連帶性高過血膽固醇,除此之外,深海魚油中的EPA有效的拮抗前列腺素發炎因子的濃度,具有明顯的抗發炎作用,前面我們有提到,當人體處於發炎反應的時候,會分泌自由基,導致氧化反應的快速進行,正因為深海魚油的抗發炎反應,即使會提高LDL相對於HDL的濃度,仍然能有效的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重金屬是另一個促進動脈硬化的元凶

體內儲存較高重金屬濃度時,尤其是汞,也會促進LDL的氧化,提高動脈硬化及冠心病的機會,檢測血液中的重金屬濃度,僅能判斷當下是否暴露在重金屬高的環境,對於過去進入人體的重金屬(包括吃進去的),不會留在血液中,會被運送到人體的結締組織,例如骨骼韌帶甚至頭髮中儲存, 然後再慢慢釋出以蠶食人體的健康,這時候血液檢測是不會表現出來的。檢測頭髮可以知道長這段頭髮時所暴露在重金屬環境中的平均值,男生都是短頭髮,所以僅能追蹤約一個月內的暴露狀態,女生如果是長頭髮,每一公分約等於一個月,所以如果是長頭髮,就可以追蹤到十來個月,甚至一年的暴露狀況,如果要追蹤更久以前,以及得知深入儲存在人體內的重金屬濃度,則必須要讓受試者先使用可與重金屬結合的螯合劑,例如DMSA或是DHEADMSA可以以口服攝取,DHEA因口服吸收不佳則必須要靜脈注射,當血液中的重金屬與這些螯合劑結合後,筋骨內的重金屬就會往血液中移動,然後經由尿液排出體外,於是收集尿液檢測就能得知深藏在體內深處的重金屬濃度,許多科學研究都已證實,以靜脈注射螯合劑的治療來降低體內重金屬,尤其是汞的濃度,確實可以明顯的降低動脈硬化,心肌梗塞及中風的發生率。

小時候感冒了,媽媽一定會要你穿得厚厚的,然後不准出門去吹風,到了國外來,看到老外不管孩子生不生病,都是穿少少的,還給他們吃冰棒,更要帶著小朋友到外面去呼吸新鮮空氣,哪有那種像華人一樣,包得緊緊還要關在家裡不出門的,好像他們都還長得比較壯嘛!

今天和同事聊起了兩代照顧小孩不同調的問題,到底老媽媽哪裡有道理?我自己一路念了藥學系,讀了西方的營養學,當然不同意老媽媽不太科學照顧生病小孩的方式,感冒不是病毒引起的嗎?沒有遇到病毒就不會感冒,哪有穿多一點就不會感冒這種事,感冒就感冒了,冷不冷,到外面吹吹風(尤其是天氣冷的時候)怎麼就都是已經感冒了,吹不吹風不都一樣病毒已經在身上了,跟變嚴不嚴重有什麼關係?我喜歡什麼都要有科學根據,傳統對我來好像就少了科學證據!

2006年的冬天,全家去西雅圖過聖誕節,那時正好感冒快好了,但是還是留著鼻水及輕微的咳嗽,聖誕節當然少不了去看燈秀,12月的西雅圖很冷的,尤其晚上好天氣時特別覺得冷,大概有零度左右,穿著新買的雪衣好像不太保暖,於是忍著冷跟全家欣賞完美麗的聖誕燈秀,記得看完燈秀我們就去逛百貨公司和吃飯,到了百貨公司小吃街時,我突然覺得莫名其妙的由骨頭裡冷出來,然後開始發抖,老公摸摸我的頭發現好燙啊!我不是感冒好幾天,也沒很嚴重,應該也快好了,怎麼只是到外面吹吹冷風,冷了一下,病情就加重了!記得那次回了飯店,吃200mg Advil退燒藥都一直保持在39.6-40度左右,只好再追加200毫克,燒還是一直維持在39度左右,直到半夜才慢慢的降到38.5度左右,那次感冒好嚴重,咳嗽咳到好像得了氣喘一樣(我是沒有氣喘體質的),這讓我想到老媽媽們堅守照顧孩子的原則:“真的感冒了,還是不該吹風嗎?”那時我倒是想不到為什麼?冷了之後免疫力就變差了嗎?好像沒有學到太多這種道理!

當了自然醫學醫生後,讓我更尊重傳統醫學,不是沒有科學道理就不科學,可能是科學還不進步到去找出傳統醫學有效的科學證據,或者根本是自己的科學知識不足,不知道怎麼用科學的道理去解釋傳統的智慧。其實,“感冒了就要保暖,不要再吹風受凍”,也不是多麼難以用科學的角度去解釋的,感冒的嚴重性是與體病毒的濃度有關的,感冒病毒不喜歡熱,所以總是冬天才是感冒的旺季,感冒病毒在身上時,如果還吹風受凍,所處的環境的溫度會使體溫微幅的下降,這可就讓病毒有機會大量繁殖,當年我在零度以下的低溫逛燈秀,讓原本體濃度並不高的感冒病毒得以獲得比較適合它們生長繁殖的溫度,一兩個小時下來,我體的感冒病毒就大幅提高,所以才會加重我的感冒病情,人體的自衛免疫系統於是以提高體溫來降低我體暴增的病毒濃度,這也是為什麼我會高燒不退的原因。

老媽媽要小朋友在感冒季節穿暖和些,也是一樣的,暖暖的身子是感冒病毒不喜歡的環境,就算感染到了感冒病毒,也不容易大量繁殖病毒,病情也不會那麼重,自從那次發高燒的經驗後,我也相信冬天保暖,生病了更要讓自己保持暖暖的,可是會降低感冒病情的嚴重性的,感冒病毒一般都會先侵犯鼻咽部位,所以一有感冒症狀就吸熱蒸汽(steam inhalation),也能縮短感冒的時間,同時降低感冒的嚴重度。

糖尿病可能比你想像的更接近你,你以為你的空腹血糖正常,甚至遠遠低於標準,就可以安心的大啖甜食,糖尿病就不會找上你了嗎?

到糖尿病,一般人最快聯想到的就是老人病,糖尿病顧名思義,患者無法有效的代謝糖分,造成停留在血液中的糖分提高,也就會由尿液中排出,胰島素是由胰臟的貝它細胞所分泌,為負責體糖分代謝的最主要荷爾蒙,導致糖尿病的機轉主要有兩個,一為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下降,導致人體需要更多的胰島素才能有效的代謝糖分,二為胰臟無法分泌足(或無法分泌)胰島素。

糖尿病主要分兩型,第一型為胰島素依賴型,第二型為非胰島素依賴型。第一型屬先天性糖尿病,一般皆為幼年發病,患者胰臟無法分泌或僅能分泌極少的胰島素,因此病情一發就很嚴重,且終生必須以注射胰島素來維生,本文所討論的糖尿病,主要集中於第二型得糖尿病,二型糖尿病一般與飲食生活習慣有著密切關係。

導致血糖上昇的原因首先為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下降,導致原本分泌量正常的胰島素不足以讓血糖維持在正常的範圍,於是胰臟需要更努力的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以便應付及平衡血糖,胰臟在長期額外的負擔下,機能逐漸下降,進而減少胰島素的分泌量,導致糖尿病的漸行惡化。

誰是糖尿病的高危險群?

大部份的糖尿病的確好發于中老年人,家族史是引發二型糖尿病最主要因素,除此之外,肥胖,蠶豆症家族史,高糖飲食者及曾經是妊娠糖尿病患者,即使後來空腹血糖顯示正常,仍是糖尿病的高危險群。雖然家族式是決定二型糖尿病的極大關鍵,然而,存在體二型糖尿病的基因還需要外在環境的配合,才能讓糖尿病真正表現出來,例如同時攜有糖尿病家族史的雙胞胎兄弟,一人飲食總是八分飽,少吃碳水化合物,不吃甜食,每天運動,生活作息正常,不抽煙不喝酒,可能到了六十幾,血糖也都還在正常邊緣地帶,不需藥物只需飲食控制,另一個孿生兄弟則完全不同,餐餐12分飽,飯後一定要有甜點,抽煙喝酒一樣也不少,又不愛運動,結果可能五十歲不到就被診斷為糖尿病,需要以藥物來控制血糖了。

誰算是糖尿病患?

測量空腹血糖是一般人定義是否為糖尿病的標準,空腹血糖應保持在不超過5.6 mmol/L (100mg/dL),一般醫生會以測量空腹血糖為篩檢糖尿病的第一步驟,當空腹血糖超標後,醫生才會更進一步的給病人開立糖血色素(HA1c)的檢測,糖血色素主要是利用紅血球4個月左右的生命週期來了解近來3-4個月的平均血糖狀況,大於6.5%即被定義為糖尿病,然而,HA1c的變數很多,包括腎臟病患,缺鐵性貧血,兒童或孕婦都不適合以HA1c來作為糖尿病的診斷。另一個較少被用卻是筆者最信任的檢測方式,就是葡萄糖耐受性試驗(GTT),臨床上GTT最常被用在篩檢妊娠糖尿病,由於檢測方式較費時費事,一般醫生較不愛以此檢測來診斷糖尿病,GTT涵蓋空腹血糖及兩小時後的飯後(飲用檢測用的定量葡萄糖水)血糖,整個檢測時間耗時約兩個半小時,醫療成本遠比空腹血糖與HA1c高出甚多,在健保經費緊縮的加拿大,並非醫生所喜歡開立的檢處方,除了可以成功的篩檢出潛在的糖尿病患,還能診斷出細胞對葡萄糖耐受度下降的前期糖尿病患(pre-diabetes),由於來找我看診的患者,如果是有代謝性疾病或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問題或是曾經有妊娠糖尿病問題的患者,我都會在初診時提供GTT檢測,很多時候,飯前血糖極為標準,甚至都在5 mmol/L以下,但是兩小時飯後血糖都高達10甚至11mmol/L以上(標準應不高於8.2mmol/L),這樣的患者其實已經算是糖尿病患,然而在他們的空腹血糖及HA1c,也可能還在正常範圍,患者如不開始于與治療,短則數個月,長則一兩年,就能正式名列糖尿病患的名單中了。

GTT是很有用的早期糖尿病篩檢方式,如果空腹血糖正常,兩小時後不正常,代表細胞代謝糖分時需要比正常人更多的胰島素才能完成任務,此時,患者的胰臟已悄悄的負擔起必須要分泌比一般人更多胰島素的重擔,只可惜沒有GTT的篩檢,患者可能還放心大膽的品嘗大量甜食及攝取大量碳水化合物,最終畢竟難逃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厄運。

糖尿病的健康威脅

糖尿病的病理很簡單,就是人體無法正常代謝糖分,於是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會提高,糖分代謝後會被轉化為大分子的肝或其他營養素,例如脂肪或蛋白質儲存在人體,糖尿病人的葡萄糖無法順利轉化,吃很多體重也會下降,糖分不能透過正常的代謝途徑,轉化為可儲存或是身體組織的形式,於是進入不正常的氧化代謝途徑,促進人體的老化反應,加速器官衰敗,最明顯的就是心血管及神經系統,糖尿病本身好像沒什麼大不了的,然而糖尿病所引發的併發症,例如心肌梗塞,腎臟病,末梢神經病變,眼底病變及提高癌變等都是很致命的,因此糖尿病人一定要努力的控制血糖,生活習慣的改變及必要性的藥物控制,是遠離這些致命性併發症的不二法門。

飲食是預防與治療糖尿病的關鍵

糖尿病算是個大病,然而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二型糖尿病的形成,往往需要一段時間的醞釀,雖家族史會促進形成速率,然而正確的飲食習慣是延緩糖尿病來報到或惡化的關鍵,首先,我不斷地強調糖尿病就是人體對糖分的代謝生問題所造成的,那麼很簡單的原則,就是少吃糖,很多糖尿病患會努力的少吃甜甜的糖,然而這裡的糖,其實是指碳水化合物,舉凡任何的穀類食物,含澱粉高的地下莖,例如馬鈴薯,番薯,芋頭等,其實都是糖,這些吃起來不甜的糖,到了口腔咀嚼後,口水中的澱粉就開始把澱粉水解成短鏈甜甜的糖,到了小腸經過胰臟澱粉的作用後,便會全部變成葡萄糖,既然本身對於糖分代謝已經生問題,當然任何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都應該儘量少吃。

現代人流行一切回歸自然,於是有很多講究健康的醫界人士開始倡導應該回到過去原始人的時代,吃肉吃菜吃果子,不吃穀類及加工食品,穀類是人類進入農業時代後,大量栽培再加上殼(高纖)乾燥所形成的食物,原始的人類是不吃這樣的食物的,那時候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由高纖維的新鮮蔬果及連皮的根莖類澱粉食物如番薯等所獲取的,奶製品也是不存在的,這樣的飲食模式,含有大量的蛋白質,纖維素,維生素及抗氧化植化素,正是現代人遠離慢性代謝性疾病很理想的一種飲食模式,筆者的臨床經驗顯示,這樣的飲食模式,對於體重控制與荷爾蒙不平衡的問題,都能獲取很好的成效。

分析這樣的飲食模式,主要在於提高蛋白質的攝取量由傳統飲食建議的占12-15%食物總熱量到30%左右;一般人平均每天攝取7-10盎司的優質低脂蛋白質食物如不帶皮的有機雞肉,火雞肉,野生鮭魚,各種乾淨的海鮮等,加上無上限的蔬菜(每天至少300公克以上),及上限4盎司的連皮高澱粉地下莖,如帶皮的馬鈴薯或番薯,外加2-3份的水果(如表附),糖尿病或是前期糖尿病患(pre-diabetes)應避免高糖水果,例如香蕉或柿子,每天水果攝取量最好控制在兩份就好了。

以前老是聽人家,蛋白質食物如肉類不好消化,所以不要吃太多,其實所謂不好消化也就是身體需要更多的熱量及生化反應步驟來完成其消化代謝,才能轉化為熱量,或是形成身體組織的一部分,雖然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類)燃燒後都可釋放出四大卡的熱量,然而這是體外的燃燒反應所生的熱量,真正在人體,人類吃進一公克四大卡的蛋白質,卻得要花上約1/3它本身的熱量來消化代謝,真正殘餘的熱量只有約2.7-2.8大卡的熱量,碳水化合物“好消化”,所以人體只要花上其本身熱量的5-10%就能讓它變成熱量,也就是其每公克的淨大卡數約為3.7大卡左右,再者過多來自碳水化合物的熱量,主要是以肝及脂肪的方式儲存起來,蛋白質則會積極的參與生化反應,例如荷爾蒙的生合成,然後形成肌肉或是骨骼的支架組織,對於擔心體重過重的人來,少吃碳水化合物,更是一定要遵守的飲食原則。

過去強調以穀類主食為飲食大宗的原則,每頓飯總要吃進一大碗白飯,熱量攝取很多,然而好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也會讓人很快就餓了,提高蛋白質的攝取量,可同時自然而然地避免吃進過多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不會如攝取碳水化合物一樣的讓血糖快速上昇,由於代謝消化速度慢,反而能讓飯後血糖不會一下飆得太高,卻能讓血糖維持在一個平衡比較久的時間,因此胰島素不會被迫大量分泌,血糖也不會一下子就被大量分泌的胰島素給移走,所以會延緩飢餓感的到來(飢餓感是因血糖下降所造成的),不會很快就餓了,也就不會有過食的問題,如此不但可以預防前期糖尿病(pre-diabetes)進展為糖尿病,對於輕微糖尿病患(空腹血糖7mmol/L 以下)更可以此飲食模式來控制血糖,不需服藥,正在服藥的糖尿病患也可有效地預防惡化或提高用藥量。

除了提高蛋白質來取代部分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外,纖維素可以有效地延緩血糖的波動,然而,採取以高量的蔬菜及帶皮的地下莖來取代穀類食物為碳水化合物的來源,自然就會大量提高纖維素的攝取量。

當我們把飲食的重量都集中在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身上,那麼脂肪又該如何攝取?最佳的食用油是橄欖油,然而橄欖油不適合高溫烹煮,所以如果要高溫炒菜或煎烤,則應選擇安定性較高的酪梨油或是椰子油,椰子油雖然含高量的飽和脂肪酸,然而由於屬於中鏈油酸(一般食用油或是動物油脂都是長鏈油酸),即使不經由膽汁乳化或酵素切斷長鏈也能被消化吸收,因此不若一般動物性飽和脂肪酸會提高血膽固醇的濃度,油脂雖然熱量高,然而卻是參與許多細胞修護及抗發炎反應不可或缺的營養素,重點是要吃好油,儘量避免高溫油炸食物,遠離動物性飽和脂肪酸(會變硬的動物油);深海魚油含有豐富的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尤其是其中的EPA具有抗發炎的反應,對於預防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併發症是有意義的,不過油脂還是應當限量使用,油脂的消化代謝是很省熱量的,也就是一公克9大卡的熱量,大概8.8大卡都可以被人體充分吸收,所以想要保持理想體重,油脂攝取量還是要小心控制。

運動是提高細胞對胰島素敏感度的最佳方式

我的病人看到GTT兩小時的飯後血糖高達10.8 mmol/L*即使空腹血糖只有4.8mmol/L 都覺得不可思議, 這代表著什麼呢?病人能分泌比別人更多的胰島素來平衡血糖,但是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已經下降,所以一般正常量的胰島素已經無法讓血糖控制在標準了(<8.2 mmol/L*),這就是所謂的前期糖尿病(pre-diabetes), 患者在此階段還沒有正式名列糖尿病患名單,但是如果生活飲食作息不改變,很快的就會變成糖尿病患(>11.1 mmol/L*)了,提高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的最佳方式就是運動,每週至少4-5次的運動,每次運動應該讓心跳可以達到平時靜態心跳160%左右,至少持續15分鐘,年紀超過60以上則心跳數達140%即可。例如平時坐著的時候心跳數是72下,達標140%心跳數就是100下,快走往往是最有效又最容易持續的運動方式。

除了運動外,減重也能提高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肥胖的人,GTT檢測多半會出現葡萄糖不耐問題,如能有決心的減重10%,往往就會有令人滿意的結果,減重不容易達標的,或是反反復復,減了又復胖,胖了又減又再胖回來,這代表減重的方式是錯誤的,不妨能請醫生協助或做更進一步的檢

*代表葡萄糖耐受性試驗,飲用葡萄糖水後兩小時的血糖,標準是在8.2mmol/L 以下,介於8.3-11.1 mmol/L之間為前期糖尿病(pre-diabetes), 超過11.1mmol/L則為糖尿病患。

一份水果:

一個中型的蘋果,橘子,奇異果,一個小型的柿子

2/3杯藍莓,桑梅或切小丁的草莓

一杯西瓜丁,哈密瓜丁                                                          

半根香蕉,1/4個大象木瓜,15粒小型無子葡萄

第 1 頁,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