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年紀了,雞蛋膽固醇高,不要天天吃,生蠔蟹膏更要少吃….
總膽固醇高,醫生就開給你降膽固醇的藥,吃了數十年,膽固醇都遠低於標準值,中風心肌梗塞還是免不了!根據醫學統計,降膽固醇藥物僅能降低不到1%因為心血管疾病而造成的死亡率,而最普遍的降膽固醇處方statin類藥,卻會造成肌肉溶解的副作用,長期服用,尤其是老年人,經常造成肌肉萎縮無力,痠痛等嚴重副作用。
既然膽固醇是心血管疾病的元凶,怎麼膽固醇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的致命風險好像沒怎麼有效的改善?
膽固醇在人體所扮演的角色
當大家都在想辦法怎麼降血膽固醇時,可能很少人知道,膽固醇在人體內,到底有什麼功能?膽固醇其實在人體的健康上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膽固醇主要是在肝臟生合成及代謝,它是合成固醇類荷爾蒙,例如性荷爾蒙(雌激素,黃體激素,睪固酮)以及抗壓荷爾蒙腎上腺皮質素(Cortisol)等的原料,也是合成負責脂肪消化的膽汁的必要元素;皮膚在曬太陽時可以自行合成維生素D,也需要有膽固醇為基礎原料,既然膽固醇這麼重要,那麼為什麼大家都千方百計地想要把它除掉?就只因為造成動脈硬化,卡在血管壁上的發炎斑塊(plaque)的主要形成元素是膽固醇?因此,醫學界深信降低膽固醇就能降低發炎斑塊形成的機會,這樣的醫療概念,其實是沒有真正臨床試驗數據來支持的,也就是沒有一群高血膽固醇的患者,當他們無論是使用藥物或是飲食將他們的膽固醇濃度降下來後,相對於沒有去理會他們的高膽固醇問題的一群人,到底那一群人的壽命會真的比較長,或是說死於心血管疾病問題的患者是否真的都在那些不理會自己高膽固醇問題的一組人裡面,因為這樣的臨床試驗是需要很長的追蹤時間,在學術統計上稱為“Cohort Study”, 所有針對高膽固醇的治療都是基於理論假設,然而,事實真相是什麼呢?
高膽固醇是吃來的嗎?
「既然膽固醇是形成血管發炎斑塊,造成動脈硬化的元凶,那麼含膽固醇高的食物當然就要少吃了」,這又是一種推論以及假設性的飲食建議,過去美國農業局以及人類健康局(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nd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建議每人每天應該攝取膽固醇不超過300毫克,基於這樣的建議,醫生或營養師都告訴我們,上了年紀的人,或是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人等,每週雞蛋攝取量不得超過四顆,生蠔蝦膏這種高膽固醇食物,更應該減量攝取,寧願吃植物性奶油也不要吃含有膽固醇的純奶油,結果令人不解的是,很多完全不攝取動物性食物的素食者,竟然血膽固醇濃度還是很高,膽固醇只存在動物體內,也就是素食者根本沒有機會攝取到膽固醇,那麼素食者的膽固醇是怎麼來的,這個少吃高膽固醇食物的理論一直被傳說著,每次我在家裡煮美味的生蠔,我的婆婆媽媽都很害怕的不敢碰,因為他們都是高血壓高血脂症患者,儘管我告訴她們,吃進去的膽固醇跟血膽固醇是沒有直接關係的,但他們長期被洗腦而根深蒂固的觀念還是讓她們很害怕而不敢吃,等到今年,美國農業局終於修正了他們的飲食建議,膽固醇不再被限量,雞蛋可以天天吃,奶油可能比富含反式脂肪酸的植物奶油健康多了,這麼一二十年來努力不吃含膽固醇食物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是不是會有一種受騙的感覺?
膽固醇為什麼不再被限量了呢?其實人體的膽固醇只有15%是由吃進去的膽固醇直接取用,其他85%都是由人體根據自身需要而在肝臟合成的,如果我們吃了太多的膽固醇,健康的肝臟會把他消化代謝掉,當膽固醇不足時,肝臟也會製造膽固醇來滿足人體的需要。至於血膽固醇為什麼會超標呢?這完全跟你的遺傳體質有著密切的關係,總膽固醇超標就代表著罹患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提高嗎?
一份發表在2016年四月的大英醫學雜誌(BMJ)的一份延續評估於1968-1973年明尼蘇達冠心實驗的“Cohort Study”,明尼蘇達冠心實驗是一個針對近萬人(9423)的臨床試驗,在這個實驗中,有一組人維持傳統的美式飲食:漢堡薯條蛋糕餅乾;另一組則以瘦肉代替含高牛油的漢堡肉,少掉的牛油部分則以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高的玉米油或沙拉油取代,所以兩組人所攝取的熱量以及由蛋白質脂肪醣類三大熱量營養素所獲取的熱量比例也都一樣,經過了五年的實驗結果,保持傳統美式飲食的一組人,血液中的膽固醇濃度,明顯的比以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取代的另一組人高出20-30%,也就是攝取「高飽和脂肪酸」相對於「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為主的飲食,的確會提高血膽固醇的濃度。當初這個實驗僅止於獲取這個結果,所以以多元不飽和脂肪含量高的植物油來取代動物性油脂,變成了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黃金準則之一,然而到了1989年時,研究者重新的追蹤這群參與實驗的人,分析他們的壽命以及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比例,結果發現,總膽固醇每降低30mg/dl,死亡率卻提高22%,這個死亡率不僅限於心血管疾病所造成的死亡,另外,他們也分析了這群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以及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比例,結果發現,以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高的植物油來取代飽和脂肪酸,膽固醇及反式脂肪酸高的美式飲食中的油脂部分,並不會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及其死亡率。
膽固醇真有分好壞嗎?
膽固醇在血液中,會與蛋白質結合形成脂蛋白,血液中主要的脂蛋白為高密度脂蛋白(HDL)以及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主要是把身體周邊的膽固醇攜帶回到肝臟後,進行代謝分解,進而排出體外;低密度脂蛋白則會把由肝臟製造出來的膽固醇送出到身體各處需要的地方,由於HDL是把周邊膽固醇攜回代謝以排出體外的脂蛋白,因此被認為是好的膽固醇,LDL會把膽固醇送到周邊,因而增加膽固醇駐足於血管壁,形成發炎斑塊而使血管徑變小,以及產生動脈硬化的機會,因此被稱為壞的膽固醇,然而低密度脂蛋白真有那麼壞嗎?
一個發表於2016年六月份大英醫學雜誌(BMJ),針對30個cohorts, 總數68094名年紀大的老人所做的研究報告,其中16個研究報告顯示血液中LDL濃度與死亡率呈現反向關係,其中兩個報告甚至顯示,最高的心血管疾病致死率發生在LDL最低的族群。
當醫藥界使勁的研發藥物去降低LDL的血液濃度,是不是白忙一場,而卻可能讓人類的壽命因此而縮短?
「壞」的膽固醇降低了,怎麼人死得更早?讓我們來反觀LDL的人體功能,記得我們在前面有提及膽固醇是形成固醇類荷爾蒙的必要原料,也是具有抗壓消炎的腎上腺皮質素的必需元素,要形成這些荷爾蒙都需要LDL將肝臟中所製造出來的膽固醇攜帶到製造這些荷爾蒙的地方(卵巢,睪丸,腎上腺等),LDL如果不足,這些等待著接受膽固醇來製造荷爾蒙的器官便無法正常運作,合成維生素D的皮下組織也是一樣的,缺乏維生素D會提高心血管疾病的罹患率以及死亡率,更會造成骨質酥鬆症、提高癌症的罹患率、血清素的合成受阻而提高憂鬱症的比例等,這些種種需要膽固醇為原料的生化生理活動都少不了LDL這個如同快遞運載膽固醇的重要角色。
那麼LDL是怎麼形成血管發炎斑塊而成為動脈硬化的元凶呢?
低密度脂蛋白(LDL)的確是形成血管斑塊的原料「之一」,然而存在血液中的LDL絕大多數是不會形成斑塊的,LDL需要有自由基的存在下,形成「氧化的LDL」(ox-LDL)才會駐足於血管壁上,此刻人體免疫細胞中的巨噬細胞會視ox-LDL為外來有害物質而啟動發炎反應加以吞蝕,然後形成發炎斑塊而沈積於血管壁上,造成動脈硬化。所以問題來了,自由基是讓LDL變壞的關鍵,什麼是自由基呢?自由基是促進氧化反應的元兇,氧化反應涵蓋的範圍很廣,燃燒就是一個激烈的氧化反應,老化則相對是一個比較緩慢的氧化反應,不過, 人體在面對發炎反應時會大量釋出自由基,抽煙、老化、飲食中多油炸燒烤的食物、壓力、過敏、肥胖,人體菌叢不平衡等,都會讓人體處於發炎狀態,提高人體的自由基濃度。人體受到細菌病毒感染時,免疫系統會促進自由基的產生,因為自由基具有對抗殺滅細菌病毒的作用,因此,適量的自由基,其實對人體也是一種保護。
當人體長期處於發炎反應時,相對的也提供了造成動脈硬化的關鍵因素-「自由基」,也是因為自由基的存在,低密度脂蛋白LDL才會被氧化,變成名符其實的「壞」的膽固醇,所以,LDL本身並非壞的膽固醇,氧化後的ox-LDL才是真正壞的膽固醇。
抗氧化(=抗發炎)才是遠離動脈硬化的關鍵
說到這裡,如果你是個高血脂症的患者,或許會開始困惑是否該繼續服用降血脂藥,首先,要看你超標的程度,如果你超標不達150%,如果你不是糖尿病患者,如果你的高密度脂蛋白相對於總膽固醇的濃度高於25%(例如你的總膽固醇是200mg/dl,健康的HDL應該要超過50mg/dl),如果你不抽煙(包括二手菸),如果你沒有肥胖問題,那麼服用降血脂藥或許是不必要的,檢測血液中ox-LDL濃度是判斷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最有價值的檢測值。
高血脂,尤其是高LDL低HDL,當遇到體內有較高自由基濃度時,相對於正常血脂濃度的人會有更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
在飲食方面,高溫烹煮食物,例如油炸燒烤等,含有高濃度的自由基,攝入體內會提高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的機率,多攝取高抗自由基(=抗氧化)指數ORAC (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的蔬果,例如新鮮的莓果類,尤其是藍莓、黑櫻桃及黑莓,是ORAC特別高的水果;在蔬菜方面,十字花科的蔬菜,例如綠花椰菜,椰菜,甘藍菜等都富含抗氧化成分,另外,糖分會促進體內氧化反應,糖尿病患者因為無法充分的代謝糖分,因此體內自由基比沒有罹患糖尿病的人高許多,長期糖尿病患者,往往因為自由基的作怪,而產生神經病變以及提早各個器官的衰老,因此對於有高血脂問題的糖尿病人,服用降血脂藥物是比一般人更具有必要性的,一般的人也應該要儘量少吃糖,每天糖分的攝取量應該不超過50公克,一罐可樂大約含有46公克的糖,一杯泡沫紅茶大概含有55-60公克的糖,含糖飲料會讓人不知不覺地吃進過多的糖,一定要儘量避免,以新鮮現榨不含糖及含有果渣的蔬果汁來取代含糖飲料,不只可以少攝取糖分,還能增加抗氧化劑的攝取量。
在保健食品方面,高濃度90%以上的純姜黃素(curcumin) 每天900毫克, 純度90%以上反式白藜蘆醇(trans-resveratrol)每天至少200毫克以上,葡萄籽萃取物(含90%以上的OPCs)每天至少100毫克以上,兒茶酚EGCG每天500毫克,含25%以上anthocyanidine花青素的山桑子萃取物(Billberry)每天160毫克,以上所列的這些高濃度抗氧化物,如能任選兩項以上,每天服用到達建議劑量,可以有效的降低ox-LDL的濃度。維生素C可以促進膠原蛋白合成,也可保持血管彈性,每次攝取量約200-300毫克,每天服用數次,也具有抗氧化及強化血管的作用,高濃度的口服維生素C是無法被人體充分吸收的,每次200毫克,可以讓吸收更完全,想要達到高濃度維生素C的好處,則必須以靜脈注射的方式才能達到完全吸收的目的,然而高濃度維生素C其實是會把維生素C自己變成自由基,因此不是一個好的抗氧化成分,不過這種自由基,卻是可以運用在殺病毒以及癌症的治療上。
至於一般人講到有益於心血管疾病預防的健康食品,就少不了深海魚油,深海魚油中的歐米茄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 PUFA)是深海魚油中的主要活性成分,EPA以及DHA是深海魚油中的兩種主要的歐米茄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其實這兩種油酸都不會降膽固醇,反而會讓LDL提高,不過對於降低三酸甘油脂則是有意義的,這篇文章裡面我們不多討論三酸甘油脂的話題,因為影響三酸甘油脂的濃度,主要與飲食中的醣類攝取有關,當人體對於糖分的代謝不佳時,三酸甘油也會隨之提高,三酸甘油與造成動脈硬化的發炎性斑塊沒有直接的關係,然而高三酸甘油脂的患者卻與動脈硬化與心血管疾病的連帶性高過血膽固醇,除此之外,深海魚油中的EPA有效的拮抗前列腺素發炎因子的濃度,具有明顯的抗發炎作用,前面我們有提到,當人體處於發炎反應的時候,會分泌自由基,導致氧化反應的快速進行,正因為深海魚油的抗發炎反應,即使會提高LDL相對於HDL的濃度,仍然能有效的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重金屬是另一個促進動脈硬化的元凶
體內儲存較高重金屬濃度時,尤其是汞,也會促進LDL的氧化,提高動脈硬化及冠心病的機會,檢測血液中的重金屬濃度,僅能判斷當下是否暴露在重金屬高的環境,對於過去進入人體的重金屬(包括吃進去的),不會留在血液中,會被運送到人體的結締組織,例如骨骼韌帶甚至頭髮中儲存, 然後再慢慢釋出以蠶食人體的健康,這時候血液檢測是不會表現出來的。檢測頭髮可以知道長這段頭髮時所暴露在重金屬環境中的平均值,男生都是短頭髮,所以僅能追蹤約一個月內的暴露狀態,女生如果是長頭髮,每一公分約等於一個月,所以如果是長頭髮,就可以追蹤到十來個月,甚至一年的暴露狀況,如果要追蹤更久以前,以及得知深入儲存在人體內的重金屬濃度,則必須要讓受試者先使用可與重金屬結合的螯合劑,例如DMSA或是DHEA,DMSA可以以口服攝取,DHEA因口服吸收不佳則必須要靜脈注射,當血液中的重金屬與這些螯合劑結合後,筋骨內的重金屬就會往血液中移動,然後經由尿液排出體外,於是收集尿液檢測就能得知深藏在體內深處的重金屬濃度,許多科學研究都已證實,以靜脈注射螯合劑的治療來降低體內重金屬,尤其是汞的濃度,確實可以明顯的降低動脈硬化,心肌梗塞及中風的發生率。